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坚持以产业兴旺为重点,生态宜居为关键,精准施策,持续发力,武进区乡村产业生产能力跃上新台阶,绿色发展取得新进展,乡村面貌实现新提升,发展动能得到新激发,呈现出门类多样、主体多元、活力强劲的发展局面。
一、“改革”为契机,探索村庄农房更新
2020-2023年,出台了《关于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房更新改善工作的意见》,探索开展村庄农房更新,研究农民自主开展宅基地自建区模式和村庄原址农房翻建的扶持政策,对村集体编制村庄规划、村庄公建配套设施进行补贴,对农户贷款进行贴息。
2022-2024年,全区已建成自拆自建类自建区3个,区财政已奖补公建配套设施资金1476万元,兑现优秀规划奖补263万元,同时104户次建房户享受贷款贴息32.38万元。目前在建的还有雪东、岑村、西墅三个自建区。
2023年—2025年期间,开展以村庄集中提升为导向的农房更新工作试点,在雪堰、前黄、礼嘉、洛阳、湟里、嘉泽镇等未列入拆迁区域的村庄,拟选择20个左右村庄开展农房集中更新试点。
自去年以来,全区共申请农房集中提升试点村庄4个,目前共完成农房翻建25户,其中洛阳镇汤墅村9户、嘉泽镇丰杨村10户、南庄3户、甘荡3户。
二、放大“特”的优势,促进乡村三产融合
我区出台了《常州市武进区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实施意见》,依托武进特色农业优势产业,持续做优一产、做大二产、做强三产,探索“以一产为主题,靠二产赢溢价,凭三产引流量”的产业发展模式。着力打造“小挖鸭”“阳湖”系列品牌,引入研学团队,通过打造以特色农业为主导产业核心,实现“种养殖+精深加工+休闲农业”的全产业模型。构建政府引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营、乡村配合的多元主体参与机制,营造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乡村融合体系。
2024年,利用省级综改项目资金154万,支持经营主体产业融合能力提升建设,助力特色优势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带动市场主体投入1500多万元。
三、 立足“土”的资源,探索全域土地整治更新
全域土地整治,推进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生态修复等,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生活条件,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通过推进农用地整治,有效解决农田“碎片化”并增加耕地;通过建设用地整治,盘活利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实现人居环境的全方位整治和提升,改善农村宜居生活环境;推动公共空间治理,实现增强集体经济组织活力,形成农民和村集体持续增收、乡村治理水平大幅提高的新局面。
以我区湟里镇为例,计划通过三年时间,开展占补平衡补充耕地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土地复垦项目等一系列工作,计划建设高标准农田总面积1.41万亩,其中新增耕地面积1.32万亩;腾退低效集体工业用地约250亩,收回集中连片低效国有工业用地150亩,加快建设高科技产业园项目;以入滆湖河道水质为治理要点,对孟津河上游11条一级支浜开展生态湿地构建与修复工作,对全镇1133个小微水体开展全面治理工作;开展农污长效综合治理,改善村容村貌,不断提升镇村人居环境。项目共计总投资20亿元,通过政府牵头,多元化筹措资金,整合专项债、财政资金、各类专项补助等资金,盘活存量资产变为可变现资源。
四、提升“富”的成色,助力乡村创富增收
武进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出台《关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加快推动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建设强村公司为抓手,致力于有效推动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力争打造“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武进样板。
根据《指导意见》,截至2024年11月,已有西湖街道、湖塘镇等6个镇(开发区、街道)成立镇级带动型、区镇联动型、强村引领型共6家强村公司,涉及村集体经济组织共78个,累计注册资金达到1.22亿元,已落实或拟投资项目共15个,初步预计每年将带来超过2000万的增收。区财政给予每个强村公司50 万元的开办经费补助。为弥补重点扶持村的资金不足,按照“先建后补”原则,对重点扶持村进行不超过100万元配套补助,并对其投资抱团发展项目设立“三年保护期”,项目投入三年内暂没有分红或年收益率未达5%的,由财政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