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预算的编制、审核有两条专业线,一条是设计线,一条是造价线。其中设计线确定了项目现实的路径,对造价起决定作用,也决定了项目的成功与否、投资效益的高低。近年来,泰兴市财政局在项目预算评审中一竿子插到底,聚焦设计方案评审、初步设计评审,不断健全评审机制,规范过程管理,有效推进财政投资评审提质增效。
先预事后预算,提升预期效益。树立“先预事后预算”理念,围绕项目立项必要性、实施可行性、投入经济性进行评估。一是在设计方案评审阶段,对照年度城建计划正面清单、“形象工程”负面清单,识别项目投资的依据是否充分。二是在初步设计评审阶段,审查勘察、摸排成果,进行现场踏勘复查,将设计评审建立在深入、详实的调研基础上。邀请第三方咨询机构、设计专家进行再设计论证,汇集多方智慧促成设计优化,提升项目的预期效益。
用好两张图纸,监管预算执行。在从图纸到实体,从实体到图纸的过程中,发挥好“两张图纸”的作用,对项目预算执行进行监管。一是一张施工图监管项目实体落成,根据施工图对材料质量、施工质量、进度计量、过程支付、变更签证进行跟踪监督,形成从零到整的投资质量、资金支付监管体系。二是一张竣工图监管项目竣工归档。根据竣工图对已完工程清点、验收,维护归档资料和投资成果的真实性,为竣工结算、后期运维提供可靠支撑。
优化合作机制,树立效益导向。综合运用合同、后评价举措为设计优化破除阻碍、树立导向。一是优化设计合同条款。推动建设单位打破设计费与工程费挂钩的费率模式,采用设计费与项目规模、复杂程度挂钩的固定总价模式。打消设计单位的收费顾虑,提升优化主动性。二是推行设计后评价。协同主管部门、建设单位对设计的图纸完整性、方案科学性、方案经济性、概算准确性、配合积极性等维度进行加权评价,强化评价结果运用,树立效益优先的设计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