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资讯中心>市县动态

从发力奋进到实干争先 看“财政账本”里的扬州“发展经”

发布日期: 2024-01-19   10:43   字号:[ ]

   政府财政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动力,也是社会各界关注聚焦的热点所在。今年扬州市两会期间,全市2023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4年预算草案报告出炉,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去年“财政账单”有哪些亮点,今年政府财政将聚焦哪些方面?

   一、预算收入“双提升”,高质量发展释放强劲动能

   亮点: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47.6亿元,增长6.8%,超过人代会预算目标1.3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277亿元,增长16.3%,税收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9.7%,较上年提升6.5个百分点。

   纵深:2023年,在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和税占比为何实现了喜人的“双提升”?这背后的原因就是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去年一年,扬州消费数据“一骑绝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左右、增幅连续19个月全省第一,市委市政府连续出台政策提信心促消费,经济快速复苏增加了政府财力。

   从另一方面看,这两年,财政部门加强财税政策与招商引资、园区“二次创业”等政策协调联动,将税收贡献作为项目投入的重要因素,增强投入和产出的有效衔接,全市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对经济的拉动越来越大,税占比也逐步增加,收入质态稳步提升。

   家底厚实好办事,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和税占比“双提升”,意味着将有更多资金用于改善民生、促进发展。2023年,全市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就达75%以上,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二、“捧回”16亿元奖补资金,与时间赛跑成果创新高

   亮点:在市委市政府组织领导和协调推动下,先后入围中央财政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名单,共争取16亿元上级财政奖补资金。

   纵深:今年两会期间,“一年两个项目入围国家示范”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在扬州历史上都创新高。

“从全国36个城市中脱颖而出,是市委强调‘摒弃居中思维,强化一流意识’的生动体现。”回顾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上争过程,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实施方案筹划仅用10天时间,鼓足一股劲与先进城市对标,市领导亲自参加答辩,不仅跑出申报“加速度”,更以精心的梳排谋划赢得加分,最终成功入围。

   今年是扬州“实干争先年”,也是两个项目快速推进与实施的关键之年,如何“把钱用在刀刃上”,市财政局相关处室负责人表示:“将根据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推动建立资金投入机制,按照分年度资金投入计划,科学统筹财力,落实对示范项目的投入政策,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同时推动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规范专项资金使用,对项目开展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动态监控,确保财政资金使用安全高效。”

   三、百亿减税降费,经营主体感受“切身实惠”

   亮点:有效落实国家和省出台的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全年为企业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108.9亿元,惠及经营主体20.3万户。

   纵深:为企业减压,是近年来扬州市委市政府最关注的工作之一。翻看2023年“财政账单”,一组数据令人欣慰:全年为企业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108.9亿元,惠及经营主体20.3万户;减征失业和工伤保险费3.2亿元,降低职工医保单位缴费费率,全年为企业减负8.9亿元,为灵活就业人员减负2.13亿元。

   “一百多亿元的减税降费,充分体现了扬州市委市政府对实体经济和企业发展的高度重视。”这一百多亿元给企业带来五大利好:首先, 企业税费成本降低带来企业盈利水平的提升;其次,个税改革增加居民收入,对社会消费增长带来拉动作用;第三,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再加力,激励企业增强创新能力;第四,作为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技术创新重要主体的民营经济,活力与信心明显增强;第五,作为减税降费重点的实体经济受益明显,企业也更愿意增加投资。 

   记者了解到,今年扬州财政还将进一步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持续推动项目落地投产、经营主体减负增效。

   四、强化财政资金保障,打造重大项目建设“强引擎”

   亮点:多渠道筹资31.7亿元,新增专项债券92.3亿元,有力支持北沿江高铁、宁扬城际、扬泰机场二期等重大项目建设,入选国家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安排资金30.8亿元,支持开发路东延、运河路北延等项目建设,“五纵七横”快速路网初具规模……

   纵深:重大项目事关城市长远发展,是推动产业发展、保持经济稳增长的“压舱石”,去年,财政部门聚焦重点强投入,拓展渠道聚合力,切实加强财政保障重大项目的能力,有效推动了全市重大项目建设。

   今年,财政部门将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点工作,统筹用好基本建设、交通、水利等专项资金及新增政府债券资金,支持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加大对打基础、利长远、补短板的重大项目投资力度。

   五、护航“613”产业体系,助推产业科创名城建设

   亮点:充分发挥财政专项资金、产业引导基金等政策功能,重点支持“613”产业体系建设。

   纵深:产业强,则城市强。去年9月,扬州发布一揽子政策措施,定下“制造强市”的总基调,围绕深化主导产业集群及新兴产业链培育,实施六大行动,全力打造“613”产业体系,为建设“创新引领、产业兴旺”的好地方强化产业支撑。

   如何创新财政服务,护航“613”产业体系发展?去年,扬州成立了国金园区招商基金、国信绿色能源基金、天使科创基金、中铁仪征城市更新基金等15只产业基金,认缴总规模约299亿元,为“613”产业体系发展提供动力。安排科技创新、人才发展等专项资金11.3亿元,大力推进科技招商、智改数转、平台建设、招才引智等专项行动。

   记者了解到,今年,财政部门将继续用好产业科创发展专项资金,聚焦“613”产业体系建设,进一步支持推进“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化园区”创新主体全链条培育;支持航空科技扬州实验室、国网智慧能源创新研究院等科创平台高标准建设;支持招引一流人才团队、青年科技人才,进一步做强人才矩阵。

   六、严管理提效能,把财政“好钢”用在“刀刃”上

   亮点:去年,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市财政部门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严控一般性支出和“三公两费”支出,腾出资金全部用于保民生、促发展。

   纵深:面对财政收支矛盾,财政部门建立健全评审机制,有效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去年,财政部门完善支出标准体系,从严从紧核定公用定额、资产配置、购买服务等方面的支出标准,有效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完善支出评审制度,开展政府投资项目评审,累计核减工程造价32.9亿元,单个项目平均核减率18.9%,实现政府投资从估算到决算的全过程管理;对20项专项资金开展预算评审,评审结果不佳的扣减预算10%。

   严控更要严管。据了解,财政部门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和绩效管理。对27家市级预算单位开展专项监督检查,对58家单位进行往来资金专项核查,收缴入库资金5050万元。开展多层次绩效评价,聚焦18个项目开展部门评价,涉及资金6.7亿元;对56个项目开展财政绩效评价,强化评估结果的运用,保障预算资金与绩效目标相匹配。加强全市财政安全运行风险防控,全面修订“1+6+1”内部控制制度,在全省率先建成基层财政内控体系,新出台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生态环保、教育建设发展等9个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保障财政资金安全、规范、高效使用。

   “实干争先,关键在干。”新的一年,扬州市财政部门将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进一步增强必胜信心、弘扬斗争精神、突破居中思维,紧扣“实干争先年”各项目标任务,把奋斗目标树得更高、工作节奏抓得更紧、推进速度提得更快,用新的奋斗创造出新的更大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