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的实施意见》和省财政厅《关于加强财政内部控制建设的意见》精神,织密全市财政内控体系“一张网”,扬州市财政局监督指导各县(市、区)及功能区财政部门,延伸内控修订工作至乡镇(街道)、园区“最后一公里”,发力奋进、多措并举,推动全市60个镇、2个乡、17个街道、18个园区共97个基层财政部门同步完成了以“一个基本规范”为纲领、“N项基本制度”为主体、“一部考核办法”为保障的“1+N+1”内控体系建设。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县、乡三级财政部门内控体系全覆盖。
一、强化纵向联动,上下协同“一盘棋”
(一)统一部署,明确责任分工。乡镇(街道)、园区作为财政资金管理的“最末梢”和基层财政资金使用的“最前沿”,承担了大量基层财政管理任务,却一直是内控体系建设易忽略的盲点和管理隐患易发生的痛点。扬州财政明确要求将内控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推进,各县(市、区)及功能区财政部门扎口负责,督促指导各乡镇(街道)、园区成立内控领导小组,详细制定修订方案,统筹推进内控体系建设。
(二)组织培训,提升思想认识。扬州财政通过召开2次专题会议,研究和部署推进乡镇(街道)、园区财政内控体系建设工作。会议学习了财政内控典型案例,分享了市财政局的修订模版以及流程图绘制等经验,促进各县(市、区)及功能区和各乡镇(街道)、园区财政部门人员进一步提高建立完善财政内控的思想认识,确保财政资金和财政干部“双安全”。
二、明确时间节点,制定详实“施工图”
(一)分解任务推进度。乡镇(街道)、园区内控建设力争做到财政业务全覆盖,时间紧、任务重。为确保内控体系如期保质完成,扬州财政帮助乡镇(街道)、园区紧扣内控工作修订方案,制定相应的目标任务分解表和完成时间进度表,并要求市、县两级财政部门按预定方案督查进度、及时上报。
(二)归纳共性抓特性。基本制度作为内控体系的主体,是内控建设的重点也是工作量最大的难点。为提高修订效率,缩短探索试错过程,在扬州财政的指导下,各级财政部门归纳共性特征,聚焦个性业务。仪征市财政局从乡镇内控制度共性出发,率先统筹制定“N项内控制度”的基本框架,下辖的各乡镇根据自身实际特性填报补充;部分园区突出了自己投资融资的特性,针对性地提出对外投融资内部控制制度等内容,奋力做到财政业务全覆盖。
三、督查进度质量,找准建设“排头兵”
(一)进度统计和初稿抽查相结合。依据内控建设任务分解进度表,扬州财政要求各乡镇(街道)、园区每半月报送一次内控工作进度,并对填报内容作出具体要求,如:基本制度进度填报,须填写已完成N项内控制度中哪几项制度、流程图绘制和风险控制表是否编制等。扬州财政就填报内容不定期进行抽查,内控建设期间,共组织抽查5次,抽查118(个、次)乡镇(街道)、园区,平均每次抽查覆盖率24.3%,基本实现全覆盖。同时针对进度暂时落后地区加大抽查范围,提高督促频率,并提供必要帮助。邗江区和宝应县部分乡镇原本内控基本制度进展较缓,在扬州财政多次督查和帮助下,后赶超进度,最后率先完成了任务。
(二)督查通报和树立典型相结合。内控体系建设推进过程中,除了对进度较慢的园区、乡镇通报外,为让内控体系“一张网”全覆盖,各乡镇(街道)、园区内控建设“齐步走”,扬州财政也将县(市、区)好的做法及时进行推广学习。各乡镇(街道)、园区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有效提升了乡镇(街道)、园区的工作积极性,加快了内控修订的进度,提高了内控体系的质量。
内控的生命在于不断完善,内控的关键在于切实执行。今后,扬州财政将会按照省厅内控制度建设工作要求,选择乡镇(街道)、园区内控建设健全和执行到位的优秀案例,在全市范围推广学习,帮助各乡镇(街道)、园区财政部门进一步查漏补缺,落实常态化内控制度完善机制。同时,要求各县(市、区)财政局继续督促乡镇(街道)、园区的财政内控考核标准逐步科学规范,并对内控制度执行情况组织考核检查,确保财政内控体系有效执行。对各地内控建设和执行情况,扬州财政明年将开展实地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