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助力经济稳增长方面主动挑大梁”“在服务保障民生方面积极做支撑”……近期,省财政厅会同省国资委、省自然资源厅等部门起草的《江苏省2022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综合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得到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充分肯定。
《报告》指出,2022年,江苏坚决扛起“走在前、挑大梁、多做贡献”的重大责任,抓改革提质量积极贡献国资国企力量,建机制防风险充分发挥国有金融资本引领作用,强监管促民生着力提升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使用效益,打基础重保护扎实推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提档升级,在“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中积极发挥国资国企作用。
《报告》反映,过去的五年,江苏国有企业资本实力显著增强,资产总额、净资产分别增长135%和111%,利润总额增长35%。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有效发挥,省属企业累计完成投资约4000亿元,一大批省重大项目如期落地,在全省综合交通建设、能源保供、重要物资储备、农业现代化、南水北调、沿海开发等方面发挥重要功能作用。
一、蹄疾步稳 国有资产量质齐升
《报告》显示,2022年末,我省三大类国有资产(企业国有资产、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总计突破37万亿,再创新高。其中,国有企业(不含金融企业)资产总额23万亿、负债总额15万亿、净资产8万亿,较年初分别增长9%、10%和7%;全年实现营业总收入1.9万亿,同比增长6%。
同时,国有金融企业资产总额10万亿元,负债总额9万亿元,净资产1万亿元,较年初分别增长16%、17%、13%;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205亿元,同比增长7.8%。
此外,全省行政事业性资产总额3.9万亿元,比上一年度增加10%,其中,行政单位资产总额1.3万亿元,事业单位资产总额2.6万亿元,分别占比32%和68%。重点行业中,交通行业资产总额9,155亿元,占全省资产23%;教育行业资产总额4,293亿元,占全省资产11%;卫生行业资产总额3,412亿元,占全省资产8%。
国有自然资源方面,全省已发现各类矿种135种,较2021年增加2种,其中查明资料储量的有76种;全省森林面积2340万亩,森林蓄积704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15.2%;全省自然湿地保护率64.3%,海洋总面积3.75万平方千米,海岛26个;全省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共211处,总面积1442万亩。
二、勇挑大梁 助力经济稳定增长
2022年省属企业全年投资额达1360亿元。省国信集团在建和拟建的重大能源项目10余个,投资总额近1000亿元;省铁路集团全省在建铁路7条、里程971公里、投资总额2445亿元;苏交控“十四五”期间高速公路投资总额约3200亿元,是“十三五”期间的4倍;省港口集团总投资40亿元的太仓港集装箱四期工程建成投用。与此同时,省属国企在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中积极作为,中江国际集团扎实推进“一带一路”项目,投资建设中阿产能合作示范园,首家入园企业顺利投产;江苏水源公司在南水北调中发挥重要功能作用,全年累计抽水超32亿方。
为切实推动金融企业国有资产高质量发展,省财政厅积极引导省属金融企业在各自赛道对标头部、争先进位,履行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防控金融风险主体责任。我省省属金融企业做强做优,为稳增长作出重要贡献。江苏银行连续2年入选系统重要性银行,存贷款规模稳居城商行第二;华泰证券通过配股等方式补充资本超200亿元,资管、投行、经纪业务保持券商前列;紫金财险深耕主业,保费收入排名进入地方险企前列。
对于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省财政厅坚持支撑保障,全力推动盘活挖潜。坚决贯彻财政部关于资产盘活有关工作要求,坚持试点先行,稳步推进,最大限度挖潜增效,实现存量资产和新增投入良性循环,全面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益,通过盘活挖潜,全省各地国有资产使用效益大大提高,有效支撑了当前财政形势,更好地服务改革发展大局。
三、争做示范 打造资管“江苏样本”
去年,在不断发挥国有资产对经济增长“稳定器”作用的同时,省财政厅、省国资委等部门还坚持以创新驱动引领发展,不断开拓进取、深化改革,在国资国企管理领域打造“江苏样板”。
不断加强规划引领,编制省属国企“十四五”发展规划和12个专项行动方案,形成了“1+N”规划体系。引导企业更加聚焦重大战略,更加突出主责主业,全面推进资源重组整合,持续开展“两非”“两资”清理工作。此外,突出抓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建立省属企业研发投入刚性增长机制,纳入企业负责人年度考核,全年省属商业类企业研发投入同比增长42%。
坚持重点创新,深入推进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改革。一方面,创新构建经营性与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双集中统一监管格局,借鉴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监管经验做法,创新谋划非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模式,经省编制管理部门同意,正式设立省国有资产管理中心,作为省级非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平台,与省国金集团形成“一体两翼”国有资产管理新发展格局。另一方面,扎实推动资产管理业务融入预算管理一体化改革,构建资产管理和预算、采购、核算、非税等业务全链条闭环管理体系,推动全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信息化管理全部纳入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实现全省资产数据“一张网”和上下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