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建议提案办理结果

对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第2032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日期: 2021-06-21   14:30     信息来源: 江苏省财政厅 字号:[ ]

夏晴等代表: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强对粮食主产区生产政策扶持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认真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坚决守住耕地红线,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巩固并提升粮食产能,确保粮食安全战略落实。

省财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财政支持政策。一是优先保障“三农”投入,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省财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强化各级财政三农投入责任,着力构建和完善财政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保障体系。十三五时期,全省各级财政实现农林水支出4663.4亿元,省级财政预算安排农林水支出902.46亿元,年均增幅达到10%以上,显著高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幅。二是构建长期稳定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为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根据《国务院关于探索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的意见》(国发  201754号)有关精神,省政府印发《关于探索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8138号),对我省财政涉农政策进行了顶层设计,相关涉农资金整合为六大类15个专项,涵盖了包括农业产业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农业生态保护等内容,全面覆盖乡村振兴的各个方面,形成我省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并将长期保持稳定。三是积极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领域。在加大财政保障力度的同时,省财政积极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构建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

一、关于完善粮食补贴政策机制

(一)强化财政投入保障力度,构建粮食生产多元投入机制。十三五间,省财政累计下达省以上直接用于粮食生产的资金超过800亿元。省财政注资27亿元建立政策性农业融资担保体系,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等现代农业发展。截至2020年底,累计担保余额216.94亿元。统筹资金20亿元,支持设立100亿元乡村振兴基金,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包括促进粮食生产在内的农业农村领域。

(二)落实产粮大县奖励政策,推进粮食仓储设施建设。一是十三五期间,累计下达产粮大县奖励资金66.7亿元,对粮油产量排名靠前的56个产粮大县和产油大县给予奖励,由产粮油大县统筹用于扶持粮油生产和产业发展等支出,缓解产粮油大县财政困难,确保国家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落实到位。2020年在中央直接拨付产粮大县奖励资金13.76亿元的基础上,从省级统筹使用的产粮大省奖励资金里专门安1.33亿元,奖励26个粮食工作成效显著、种粮面积增加1%以上的产粮大县,支持发展粮食生产。二是为切实解决农民卖粮难问题,补齐国有粮食收购仓容缺口,保证国有粮食企业政策性收购粮食应收尽收。2017年,省粮食局会同省财政厅印发了《关于推进新一轮(20172020年)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苏粮产〔2017〕8号),对各市、县纳入指导性规模(其中宝应县为6吨)的国有粮食仓储建设,由省财政给予补助。按照仓容规模和国有粮食仓储设施建设有关造价标准,苏北、苏中、苏南分别补助45%35%25%十三五期间,我省统筹安排省以上资金10.9亿元,支持新建粮食仓容386万吨,维修改造粮食仓容109.5万吨。宝应县可积极推进国有粮食仓储设施建设,符合条件的,省财政将积极给予支持。

(三)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粮食生产节本增效。十三五期间,一是加大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支持力度。安排省以上资金195.49亿元支持新建高标准农田1264万亩。2019年,将财政补助标准从每亩最低1500元提高到1750元,高效节水灌溉亩均提高到2500元。2020年开始,高标准农田项目资金75%以上用于产粮大县,主要用于粮食生产。目前,省财政厅正会同相关部门积极调研,拟进一步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补助标准。二是强化资源养护,稳步扩大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安排资金6.5亿元支持实施轮作休耕面积超过300万亩。三是加强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安排资金3亿元,支持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支持开展耕地质量示范区建设。四是做好粮食生产防灾减灾资金保障。每年安排资金约1.5亿元,支持包括蝗虫、草地贪夜蛾在内的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工作等。五是支持农机装备提升。累计下达农机购置补贴资金66.43亿元,支持实施普惠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安排资金4.4亿元,支持粮食主产区开展粮食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建设,目前我省主要粮食大县基本实现生产全程机械化;加大农机报废更新工作力度,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推进农机化转型升级。

(四)优化农业补贴项目支持方向,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倾斜力度。一是实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2016年,根据财政部、原农业部统一部署,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启动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将原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目标调整为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对拥有耕地承包权的种地农民进行补贴,鼓励农民主动保护耕地地力,实现“藏粮于地”的战略目标。2020年,下达宝应县耕地地力保护补贴1.04亿元。二是完善稻谷补贴政策。2020年,省财政会同省农业农村厅、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根据国家相关要求,制定出台了江苏省2020年稻谷补贴政策实施方案,明确补贴资金不少于90%直接兑付给稻谷实际生产者,不超过10%用于促进绿色优质稻谷生产、发展订单农业、组织市场化收购、支持品牌建设等。2020年下达宝应县稻谷补贴6865万元,支持宝应稻谷生产、收购以及“宝应大米”品牌建设,确保宝应稻谷种植基本稳定、绿色优质稻谷播种面积略有增加。三是完善农业保险补贴政策。2007年以来,我省作为财政部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地区之一,农业保险稳步发展,省财政每年投入约13亿元保费补贴,为农业生产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2020年,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主粮作物保险保费规模近20亿元,风险保障478亿元,支付赔款10亿元,305万户次农户获得赔偿。2020年,我省在33个年产量10亿斤以上产粮大县(市、区)开展水稻收入保险试点,将保障水平由每亩平均550元提高至1450元。同时,逐步将水稻制(繁)种、小麦制(繁)种险种纳入财政补贴范围,中央财政给予35%保费补贴,省财政补贴25%。四是专项资金分配重点向产粮大县倾斜。自2017起,省财政全面推行“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模式。除竞争立项的项目外,相关涉农专项资金全部采用因素分配法,并以耕地面积、粮食产量等作为重要的资金测算分配因素。通过科学设置资金分配因素,财政专项资金重点向粮食生产大县倾斜。2020年,省以上财政安排宝应县农业产业发展、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农业公共服务及农业生态保护类资金1.34亿元。

(五)对具有传统优势、市场基础稳定的农业项目进行重点扶持。一是深入实施“优粮工程”。为提升粮食品质和促进粮食种植结构调整,下达省以上资金3.6亿元,支持我省18个示范县、20家示范企业实施“中国好粮油”行动,发展优质粮油种植、开展科技创新、加强粮油精深加工、打造“苏米”品牌,引导我省绿色优质粮食生产和加工,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其中安排宝应县1791万元,支持宝应县及宝粮集团“优质粮食工程”项目建设。二是支持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平台建设。统筹省以上资金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集群、产业强镇建设,推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如,2018年支持宝应射阳湖镇建设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示范项目,安排奖补资金1000万元;2020年支持宝应县纳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管理体系,待3年建设期满并考核通过后,将给予2000万元奖补。三是利用市场化工具对重点项目给予扶持。根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加强财政资金管理要求,公共财政农业产业发展资金更多地聚焦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业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对市场竞争性领域的支持,积极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更多采用信贷、担保、基金等间接支持方式。这样既保证公共财政政策的公平性,也更好维护了市场的公平性。如“十三五”期间,省农担公司累计为宝应县693家农业生产主体提供融资担保3.65亿元。

二、关于构建强有力的监督体系

(一)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实施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下的市县分级负责制,省市县共同担责,产区销区共同发力,明确省市县三级保障粮食安全的具体职责。把粮食生产情况列入省对市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全省高质量发展考核、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科学设置考核指标权重,省纪委监委对相关部门(单位)粮食安全责任落实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在国家对省级粮食安全责任制落实情况考核中,我省连续4年考核为优秀,其中2020年考核结果排名全国第1。

(二)进一步加大跟踪审计力度。近年来,我省审计部门组织全省审计力量持续开展包括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审计在内的乡村振兴审计。2021年,根据中央部署,继续开展对全省乡村振兴的审计工作。粮食安全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审计部门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进一步加大对包括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内的各项涉农惠农政策和资金审计力度,切实发挥审计监督建设性作用,推动包括粮食安全在内的各项涉农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三)加强财政监督和绩效管理。一是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十三五”期间,组织实施财政涉农资金监督检查项目36个,涉及资金113亿元,覆盖包括粮食安全生产在内的多个方面,实现以查促改、以查促管。以省委乡村振兴专项巡视为契机,切实抓好问题整改,同时督促省级农口部门、市县财政部门和资金使用单位进一步加强资金使用管理。二是落实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加快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财政涉农资金绩效管理体系,坚持有资金必问效的原则,科学设置绩效管理目标,将政策目标实现情况、任务清单完成情况、资金使用管理情况等纳入考核评价范围。五年来,对重点片区关键工程、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秸秆综合利用、丘陵山区农发项目、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与防汛防旱等20多项涉农资金项目开展了财政重点评价,涉及资金131亿元。三是建立健全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机制。2020年,省财政厅会同省农业农村厅印发《关于省级农业相关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因素分配有关事项的通知》(苏财农﹝2020﹞37号),明确省级农业相关专项资金采用因素分配时,因素设置包括综合性因素、个性化因素和绩效评价因素,其中绩效评价类资金分配实行奖惩制度,绩效优的地区增加资金安排,绩效差的地区扣减预算安排。同时,逐步将绩效评价类因素总权重增加到20%。

三、关于加大对农业科技扶持力度

(一)加大对种业发展支持力度。一是推进农业重大新品种创制。每年安排0.3亿元,组织省内优势育种单位,从2017年开始重点支持包括粮食在内的49个重大品种创制项目。二是支持稻麦重大优良品种选育。围绕高产、优质、多抗作物新品种选育,累计组织实施育种项目196项,投入经费1.43亿元,育成主要农作物品种301个,25个水稻品种被认定为超级稻,占全国超级稻品种的13.4%。在南粳46、南粳5055和南粳9108等优良食味粳稻品种的基础上,进一步育成南粳505、南粳2728等17个早熟、高产、抗病的优良食味粳稻新品种,使我省优良食味粳稻品种实现了早、中、晚熟全覆盖。淮南麦区新育成的小麦品种赤霉病抗性水平均达到中抗或以上。三是推进粮食产业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明天种业、中科怡海等粮食产业龙头企业牵头,组织省内外科教单位和产业上下游企业,共同组建了主要农作物种业、谷物储存与加工等7个粮食类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针对稻麦重大优质品种选育,整合省内优势创新资源,组建了水稻协作攻关组等6个品种创新协作攻关组,突破了一批共性、关键技术瓶颈,有效提升了我省粮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加大对农业科技推广的支持力度。一是实施粮食丰产科技示范工程。十三五以来,围绕稻麦优良新品种示范、周年机械化丰产高效栽培模式创新、精准定量栽培技术体系建立、田间作业无人化技术集成等,组织实施省级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14项,累计支持经费3550万元,每年示范稻麦新品种、新技术20多项,示范面积达1500多万亩。超级稻单产突破1058.9公斤,创我省水稻单产新纪录,水平持续保持全国前列。优良食味粳稻品种种植面积累计超过6000万亩,增产稻谷230多万吨,增收200多亿元。二是构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2017年起,我省以产业为主线,突出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跨学科、跨部门、跨领域集聚科技资源,启动省级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省财政每年在“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补助专项资金”中安排约1.7亿元给予支持。目前已构建包括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在内的22个体系,汇聚24名首席专家、133名岗位专家、309名示范基地主任,在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基地建设、成果推广、决策咨询等方面发挥功能,力争形成一批“苏”字头农业科技成果。三是引导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参与农技推广服务。2018年起,我省连续三年承担农业农村部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试点项目,中央财政累计安排我省资金约6500万元,支持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教学推广单位牵头,选择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大力推进产学研衔接,探索协同推广新机制,推进科教单位与地方、科技与产业、专家与示范户“深度对接”,推动农业科技成果更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下一步,省财政将紧紧围绕国家下达的粮食生产目标,按照稳面积、稳产量、稳政策、增效益思路,持续做好粮食安全生产相关工作。一是继续抓好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进一步压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下的市县长分级负责制,确保每个县(市、区)播种面积只增不减。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不折不扣地落实好中央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继续强化省级扶持,提高政策实施的精准性和导向性,调动农民和主产区“两个积极性”。三是强化技术服务指导。不仅要多种粮,还要种好粮、种效益粮,让种粮农民有钱赚。积极引导各地转变粮食生产方式,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四是加大科技支撑力度。深入实施江苏现代种业强省战略提升工程,着力构建特色高效的种业科技创新体系、保障有力的重大种业产业基础支撑体系、竞争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生产经营体系和监管有力的现代种业治理体系,解决种子“卡脖子”问题。继续扶持公益性种质资源收集保护、鉴定评价和开发利用优良地方遗传资源,支持开展突破性新品种联合攻关选育,支持优质特色良种推广,支持商业化育种与育繁推一体化能力提升、区域试验基地(站)测试能力、市场保障、种子救灾备荒储备与监管服务能力提升,支持提高种子种苗扩繁生产和供应能力,推进以种业为引领的三产融合发展。

 

 

江苏省财政厅

2021年618

 

 

 

 

 

 

 

 

联系人:王晨

联系电话:025-83633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