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战之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要坚持现行脱贫标准,强化扶贫举措落实,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健全和执行好返贫人口监测帮扶机制,巩固脱贫成果。作为率先在全国尝试“精准扶贫”机制的江苏,一方面,持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十三五”期间,省级专项扶贫资金预算安排61.2亿元,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积极调整和优化资金使用,精准施策打好防疫脱贫“组合拳”;另一方面,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以产业兴旺为重点,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
让低收入农户变身“励志网红”
“李书记,你看我这个视频拍得怎么样?应该怎么剪辑才能吸引人气?”今年54岁的尹新建是连云港海头镇海脐村一名低收入农户,最近,他迷上了短视频,正琢磨学习如何做一名主播,经常会找村党总支书记李加仕探讨取经。
“没有国家的好政策,也许我现在还在外流浪着。”尹新建3岁因小儿麻痹症致残,只能用双手撑着两个小板凳“走路”。在村委会的帮助下,抱着要活出“人样”的决心,尹新建开了一家小卖店,靠着智慧和勤奋,店铺规模越来越大。前两年,他又分期购买了一辆小型电动汽车,利用闲余时间给大伙当起了司机。“日子可有盼头了!”
尹新建从来没有将自己的人生“定格”在一种可能。直播和短视频的兴起,不仅让海脐村这个小渔村成了卖向全国的海鲜村,更彻底改变了村民们的生活。全村有300多人在抖音、快手等平台做起了海鲜电商生意。直播电商产业产生了就业链式反应,提供了客服、包装、订货等岗位,解决周边3000多人的就业问题。目前,海脐村电商行业的年销售收入达18亿元,人均收入达39000元,其中,90后小伙匡立想成为当地有名的“带货王”,他在短视频平台注册的“彩云海鲜”账号有着近300万粉丝,年收入更是翻了上百倍。
“目前,我们的电商经营户仍以分散经营为主,产业规模效益不强,镇里正着力打造全省首家线上线下融合、产业体系完备的海鲜电商产业园。针对尹新建这种文化程度不高的低收入农户,我们会加大产业扶贫力度,打造励志网红。”李加仕说,村里会通过组织相应的短视频制作等培训和专职拍摄组做配套服务,引导更多的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
李加仕关注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开展消费扶贫行动,支持扶贫产业恢复发展。接续推进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力让脱贫群众迈向富裕。“国家的关心和政策让人人动起来、生活富起来,奋斗出了踏踏实实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他直言,这让大家备受鼓舞。
“致富菇”促经济薄弱村“摘帽快跑”
这几天,溧阳市社渚镇王家村赤松茸已进入采摘收尾期,村党总支书记霍亚平喜上眉梢。“没想到,这小小的赤松茸真成了我们村的扶贫菇、致富菇,第一年就让我们村集体收入突破50万元,终于摘掉‘穷帽子’喽!”
之前,王家村集体经济一直处于全市末尾,面对“发展无资源、集体无收入、增收无举措”的困境。如何利用有限的资金实现帮扶工作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持续增收、稳定脱贫、逐步致富?溧阳市财政局总会计师田春华直言,抓好产业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作为王家村的挂钩帮扶单位,溧阳市财政局选派专人担任“第一书记”,多次深入调研,协调江苏优鲜到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王家村合作共建赤松茸种植项目,积极探索“公司+村委+农户”的发展模式,激活了这个“空壳村”闲置资源,激发了乡村活力。
“去年,全市37个经济薄弱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全部超50万元,实现了整体‘脱贫摘帽’,今年的扶贫重点是巩固成果防止返贫。”田春华告诉记者,在财政局等部门的支持下,王家村又与南渡镇大圩村、别桥镇古渎村这两个经济薄弱村抱团发展,各投资100万元,在溧城镇合作建设赤松茸二期项目。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常州规模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每年可再为各村增加集体收入至少20万元。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一定要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紧要处”。“为了让经济薄弱村富起来,有着更强劲的身体进行可持续的发展,我们要重点发挥财政政策导向作用,力争做到政策精准、资金精准、项目精准,实现从输血式、救济式扶贫向造血式、开发式扶贫转变。”田春华表示,整合扶贫资金,有效解决了财政资金“碎片化”“撒胡椒面”、效益不高等问题,形成了“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运行机制。
全面迎考疫情“加试题”
记者从省扶贫办得知,“十三五”期间,全省共254万农村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年人均收入达到6000 元,821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全部达标,12个省级重点帮扶县区全部“摘帽”退出,脱贫致富奔小康目标任务基本完成。
今年受疫情影响,脱贫攻坚战多了一道“加试题”考验。对此,江苏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举措,千方百计降低疫情影响。其中,省扶贫办、省财政厅共同出台《关于积极应对新冠肺炎影响加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在疫情防控期间,各市县要结合实际,按照精准施策要求,因地制宜调整和优化省以下专项扶贫资金使用。一是加大对扶贫产业支持力度。重点向产业扶贫项目倾斜,优先保障各类带贫主体复产用工,对在疫情防控期间,努力克服疫情影响积极吸纳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就业的企业、合作组织等带贫主体,按照不超过低收入人口月工资总额的30%和人均不超过10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奖补。对在疫情防控中做出突出贡献、社会效益好的涉农企业和其他涉农组织,优先支持其参与符合条件的脱贫攻坚项目,其在疫情防控期间的捐赠等投入视作减贫带贫效益。二是加大对建档立卡低收入劳动力就业创业支持力度。优先组织低收入劳动力外出务工,引导安排低收入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对疫情防控期间外出务工的建档立卡低收入劳动力,给予交通和生活费补助,要求有条件的地区加大奖补力度。三是加大扶贫小额信贷支持力度。适当延长到期日在2020年1月1日后(含续期、展期)、受疫情影响出现还款困难的贫困户扶贫小额信贷还款期限,延期期间继续执行原合同条款,各项政策保持不变。四是支持设立村级防疫公益性岗位。适当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用于组织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就业岗位,合理增设镇村环卫保洁、防疫消杀、巡查值守、测温员等临时岗位,选聘建档立卡低收入劳动力上岗。五是全力保障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对罹患新冠肺炎、集中或居家隔离、无法外出务工、无法开展基本生产、收入受到重大影响等生活陷入困境的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和因疫致贫返贫的农民群众,各市县按现有支持政策及时落实好针对性帮扶措施,避免简单发钱发物,确保其基本生活不受影响。
江苏通过“三个一批”,确保解决所有低收入劳动力就业问题。针对建档立卡80%以上低收入劳动力省内务工的实际,抢抓重大项目开工和企业复产复工时机,组织省内输出一批;督促各地对未复工复产扶贫龙头企业和扶贫车间,优先安排临时增设的防疫消杀等公益岗位,就近就地解决一批;支持低收入农户发展庭院经济和‘三来一加’等短平快项目,发展生产自救一批。今年,江苏将确保低收入人口稳定脱贫、确保经济薄弱村稳定达标、确保重点片区面貌显著改善,坚决完成脱贫致富奔小康任务。
为了巩固脱贫成果,让全面小康成色更足更亮,江苏建立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统筹,落实临时救助、专项救助、商业保险等综合保障措施。同时,重点围绕激发经济薄弱地区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发展内生动力、促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等内容,在昆山市、高淳区、海安市、仪征市、沭阳县、淮阴区6个县(市、区)探索开展试点。
江苏经济报记者朱梦笛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