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人民医院是我省综合实力最强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集医疗、教学、研究等为一体。目前,现有床位4000余张,2017年年门急诊人次423.9万人,出院人次14.6万人,手术人次7.9万人,平均住院日7.9天,四级手术率51.04%。根据新《医院财务制度》和新《医院会计制度》,其资产主要分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四类。该院对资产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模式先行先试,具有推广意义。
设立资产处牵头全院资产管理
随着综合医院改革的全面深化,省人民医院于2012年在医疗行业率先成立资产处,主要职能之一是对全院资产开展综合管理,主要包括:贯彻执行国家和上级主管部门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政策法规,结合医院实际建立健全有关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与监督;牵头全院资产年度报告的编制与报送、资产处置的上报、资产盘点等;以药品、耗材、物资、固定资产管理会计为抓手,负责全院资产明细分类账、定期与计财处、各使用部门核对资产账目,确保账账相符、账实相符;牵头成立全院经济运行协管员队伍,服务医院和科室的经济建设。
信息系统管理资产全生命周期
省人民医院开发了资产购置、资产管理、房屋管理等7个模块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成效明显。信息系统中每个功能模块的设计依据是资产全寿命周期的各个过程。通过目录界定资产边界,使资产自动归类、归口并生成资产编码。网上审批实现无纸化作业,提高效率,减少人工、纸张成本,并通过系统规范日常工作,逐步开展精细化管理。将原有的资产卡片优化成档案的概念,新增多种字段,保持每个资产信息记录的完整性。同时,信息系统提升了资产全方位管理的广度与深度,通过预算、折旧、查询、核算分析等功能,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成本管理、绩效管理、价值管理有机结合。
空间信息数据库实现位置化管理
省人民医院根据医院所有建筑物及楼层的图纸,绘制最小建筑空间分布示意图,形成房屋最小功能单元图形库。
对全院所有建筑空间细分到最小功能单元(包括房间、楼道、大厅、卫生间及其他公共区域),进行字典级的逐一编码。编码信息包括分院区、楼宇、楼层、房间号等信息,并保证所有编码的唯一性。在制作房屋类资产的标签时,引入条形码技术。同时进行标签粘贴并补充信息,详细记录每个最小单元的物理地点、建筑面积、使用面积、使用科室、成本单元、用途描述、办公人数、有否改建等信息。
所有房屋最小功能单元通过唯一的房屋编码进行识别,并存储在数据库中。
资产管理预警夯实智能化基础
资产管理预警有利于提前防范资产风险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这是根据资产特点,收集相关资料信息,监控资产变动趋势,并评价各种资产状态偏离预警线的程度,向资产管理者发出预警信息,使管理者提前采取预防控制对策。
省人民医院的资产管理预警主要是:
一是库存预警。资产管理系统中每个资产都会设置相应的库存下限,防止出现资产短缺的情况,当资产的库存数量低于设置的库存下限值时,系统会产生告警,并以短信和邮件的方式通知相关人员,以便及时购买相应资产。
二是设备到货预警。设备到货期限是根据合同约定的交货期限设置,一旦临期未到货,系统自动发出预警,及时跟进。
三是保修期结束预警。根据设备入库日期或合同约定保修期的开始日期设置为保修期起始日期,然后系统通过计算保修期结束日期提醒相关人员,及时做好维护保养工作。
四是使用期预警。按照一般资产的使用期限,在资产管理系统中设定相应的使用期,当资产使用超过使用期限后,需要进行查看、检验,保障资产的使用安全。
案例评价:
省人民医院以资产智能化、信息化的管理理念为指导,建立统一领导、综合管理和归口管理相结合、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资产管理体系,并根据分级管理、分级核算的要求进行实物管理和价值管理。同时,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价值管理为统驭,运用系统化的管理思想搭建资产管理网络平台,满足资产使用者和不同层级管理者的工作需要。
由此可见,省人民医院已走出资产管理的第二阶段,即大多数医院所处的资产管理实现初步信息化、管理规范化的阶段,迈入了资产管理的第三阶段,即信息化、智能化的平台管理的阶段。
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目前仍处于第三阶段的初级时期,平台管理的智能决策模块等有待继续开发;另一方面,医院在推进实施资产全面管理项目时会受到组织架构、管理要求、人员素质及外部政策管理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因此要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持续改进、不断完善,达到提高资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