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通中国珠算博物馆收到了一份珍贵的捐赠。我国珠算界德高望重的专家学者——叶强先生,他的《中国珠算式笔算研究》遗稿及有关书信、文件、古籍等十类共280余件文物,通过叶先生的亲属赠予了南通中国珠算博物馆。
珠算在我国已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大家可曾想过,如何将珠算变成笔算,笔算又如何能“珠算化”以代替西洋笔算计算,使计算速度更快?其实,这在我国早有先人展开探索,他就是叶强,我国珠算界德高望重的专家学者,曾首创中国珠算式笔算方法,为推动中国珠算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叶强,1914年出生于北京,毕业于燕京大学哲学系,育有5个女儿。1946-1948年,先生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与著名数理逻辑学家胡世华合著《四值命题演算和四色问题》。1948年10月赴晋察冀解放区参加革命,业余时间研究数学,对中国的珠算、笔算尤感兴趣,创造出一种特殊的形象数码,可通过“添”“改”等方法灵活变换数值,在纸上演算珠算。在“五七干校”劳动期间仍孜孜不倦地研究数学问题,留下了大量手稿。
据馆方介绍,当天的捐赠仪式设在珠算博物馆紫檀算盘厅举行。叶强先生的三女陈良英女士携儿子、儿媳从山西阳泉远道而来,代表五姊妹将父亲遗稿和文物赠予馆方。现场谈及珠算式笔算法的重要性时,陈女士还分享了她的一个小故事。“1965年我大学毕业从北京分配到山西阳泉的一所中学担任数学教师。工作中,常会碰到关于计算的问题,一如每到期中、期末考试后,都要计算个人、各科、班级、年级总分及平均分。”陈良英说,虽然20世纪80年代初,已经有了计算器,但一个教研组只能分到1~2个;没有计算器做辅助的时候,她就用父亲曾教授的“点算”进行计算。直至退休后,平日生活记账、统计各种开支等,她都习惯于使用这种既简单方便又省心省力的笔算法。
“父亲一直希望中国的下一代能把数学学得轻松和快乐,此次,把几近失传又极具现实意义的中国珠算式笔算遗稿遗物捐赠,正是为了完成他的生前夙愿。”陈良英女士深情道白,“感谢南通的中国珠算博物馆,让一个热爱、传承和发扬珠算文化的游子找到了‘家’。”
“中国珠算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珠算专题博物馆,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致力于抢救濒散失或遭毁损的珠算文物史料。为此,博物馆工作人员奔波全国多地征集到珠算文物史料一万多件,许多珠算前辈毕生心血在中国珠算博物馆有了一个很好归宿。叶强先生的后人所捐珍贵资料,弥补了珠算研究史上令人抱憾的一段‘留白’,极大地提升了馆藏文物的档次和展陈水平!”在叶强先生珠算文物资料捐赠仪式上,中国珠算博物馆馆长卢斌向捐赠者深表谢意。
另据了解,近期中国珠算博物馆还精心组织、认真筹备,策划了“运筹千秋——中国珠算文化展”,开展了“神奇的珠子”“珠韵流芳”等面向幼儿园、小学生、初中生等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珠算教学课程、传统文化学习班和手工创意活动。在工作人员专业的讲解与指导下,学生们自主学习的兴趣浓厚,充分发挥创意与想象力,获得了良好的互动效果和社会影响,教育功能从传统式参观展览向多元化互动和个性化服务转变,激活历史传统,唤醒文化记忆,充分发挥了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