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第七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实施“青少年茁壮成长工程”。今年初,扬州市委、市政府再次将“青少年茁壮成长工程”列入1号文件。市财政每年拨款300万元用于“青少年茁壮成长工程”,同时为破解青少年学生运动伤害赔偿这一难题,市财政每年拨款40万元,给市直学校学生购买“校方无过失意外伤害险”。扬州市教育系统围绕这一工程切实制定了文明素养行动计划、营养改善计划、减负计划和健身计划。扬州市“青少年茁壮成长工程”入选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一是启动实施文明素养行动计划。今年新学期,扬州市教育局大力倡导实施中小学“五个一百”工程(即学生在从小学到高中的12年基础教育阶段阅读一百部名著,背诵一百篇名篇,了解一百位名人,欣赏一百首〈幅〉名曲名画,观看一百部优秀影、视、剧);开展小学生好习惯养成教育,在全市中小学生中开展“扬州文明有礼二十四条”宣传教育活动;市教育局专门出台了《关于在全市中小学生中开展“三走进”活动的意见》,组织中小学生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技馆、安全教育馆、图书馆、非遗集聚区,走进体育休闲公园、体育场馆,走进敬老院、养老院和福利院,教育引导全市中小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热爱生活、关爱他人,成长为一个有理想抱负的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一个情趣高雅的人、一个知恩报恩互助的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艺术教育,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大手牵小手》栏目连续四期分别播出扬州市学校学生演出的20个艺术节目。
二是有序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扬州市教育局会同市物价局将学生伙食标准从15元/天提高为18元/天,中餐从每顿7元提高到每顿9元,有效改善了学生的营养;该市建成了100余个透明厨房,开展了营养配餐培训,着力推进学校营养配餐,该市梅岭小学营养配餐经验写入江苏案例在全球健康大会上交流;该市举行了全市首届健康教育微课大赛,遴选了包括营养教育、卫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在内的160余件优秀课件建设了扬州市中小学健康教育资源网,供全市师生、家长免费共享,全省首创;在全省率先启动了中小学医务室标准化建设,12所学校通过验收,校配备2名以上持证校医,其中市直9所学校配备心脏除颤仪等设备。首次开展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创建,扬州中学入选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10所创成省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10所学校创成市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首次建立心理专家进校园制度,举行全市心理教育专家进校园启动仪式,要求“全市各小学每学年至少邀请心理专家进校园1次,市直学校及各中学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心理专家进校园活动”,并启动开展对班主任等教育管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全员培训计划。
三是稳步推进学生减负计划。市委、市政府将“减负”列入1号文件,设立禁令红线,严禁初中学校要求学生7:30前、小学要求学生8:00前到校,严禁小学生、初中生在校时间分别高于6小时、7小时,严禁小学生、初中生书面作业量分别多于1小时、1.5小时等。市教育局通过“常规管理百校行”和随机督查等手段强力推进义务教育学生减负。
四是深入开展学生健身计划。市委、市政府1号文件明确,义务教育学校每天至少安排一节体育课或体育活动课,并至少安排一次体育大课间,确保学生每天在校锻炼1小时。今年春学期起,市直所有初中学校每天利用下午放学后的弹性离校时间开设一节社团活动课或阅读课。启动实施了义务教育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行动,市教育局每年分别对各县(市、区)义务教育学校进行随机抽测,分别抽测农村和城市学校各2-4所,身高、体重、视力、肺活量为必测项目,每年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内容中选测数项为选测项目,每年选测项目适当变化,分别于测试前公布,每所学校至少抽测一个班级学生,同时市县联动,逐步建立了市测县县、县测校、校测人人监测体系。该市制订实施扬州市中小学生运动竞赛年度计划,完善田径、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跆拳道、武术等项目市县校三级竞赛体系;着力实施校园足球普及行动,县县成立校足办,为全市近400所中小学校校至少培训1名足球教师,创成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92所,并按照“天天练(抽查学校视频监控)、人人会(随机抽查一个班级)、年年赛(查看学校网站相关宣传)”的要求组织年度考核;创建了扬州市首批“人人会打篮球”的校园篮球特色学校21所,并给予奖励,8所学校入选首批全国校园篮球特色学校。
五是着力构建长效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了体育中考方案,该市招生文件规定,2017年招收的初一新生,在2020年中考时,将学生耐力跑列入体育中考必考项目,将足球、篮球和排球列入选考项目。进一步完善了优秀运动员招生方案,市政府办公室专门修订了招生意见。七部门出台了《关于深入开展扬州市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实施意见(2016-2020年)》,建立健全了竞赛、考核、奖励等制度;建立了新生体质测试和全市义务教育学生体质抽测考核奖励制度,将排名结果向各县(市、区)发布,列入到对各县(市、区)政府和教育部门年度综合考评和有关评先评优中,对连续三年学生体质下降的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学校负责人进行问责,对测试排名前列县(市、区)教育局和功能区教育部门以及市直学校进行表彰奖励;建立了省健康促进金牌学校奖励制度,每校奖励2万元;建立了市中小学标准化医务室创建,对市直学校每校奖励5万元。市财政每年拨款300万元用于“青少年茁壮成长工程”。为破解青少年学生运动伤害赔偿这一难题,市财政每年拨款40万元,给市直学校学生购买“校方无过失意外伤害险”。市教育局专门申报并入选的国家级重点课题《基于大数据背景下扬州市义务教育段学生健康提升的实证研究》在北京顺利开题,分别由各县(市、区)教育局承担的该课题的6个子课题启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