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昆山财政不断健全财政教育投入机制,全力做好财政保障“加法”,厚植人民幸福之本。
一是坚持教育为先,在财政资金投入上做加法。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将教育惠民摆在公共财政的突出位置予以重点保障,“两个只增不减”得到有力落实。2024年,全市财政教育支出78.27亿元,同比增长8.65%。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2.4万元,同比增长3.97%。
二是坚持均衡发展,在教育公平推进上做加法。在“统”字上下功夫。牢牢把握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相关文件精神,全市按统一标准安排学校(含民办)公用经费,着力缩小区域、城乡、校际间差距。在“集”字上做文章。市级安排集团化办学运行经费300万元,支持7家教育集团稳步发展,推动构建起师资、课程、研训资源“丰富供给、高效配置、辐射带动”的集优化办学格局。
三是坚持引育并举,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做加法。强化人才支撑。积极落实《昆山高层次教育人才计划实施细则(试行)》,高效兑付人才引进专项,用真金白银集聚英才“群雁齐飞”,助力教育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优化内涵发展。为赋能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在按照学校公用经费的一定标准安排教师培训经费基础上,市级再投入教师培训专项经费710万元,推动高质量完成教师培训项目近100个。
四是坚持双管齐下,在校园生活保障上做加法。双减政策落实落细。统筹使用各类上级补助资金3022万元,支持运动场地修缮、体育器材购置、音乐教室新建等项目,不断改善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注入新动力。课后项目出新出彩。为积极响应“培养方式多样化”的时代需求,安排戏曲社团经费、科技经费等资金,支持丰富课后活动供给。学生获戏曲小梅花金奖1个、全国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竞赛一等奖33个及省级以上体育竞赛金牌16枚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