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资讯中心>市县动态

常州四维发力推动建设更高能级的“新能源之都”

发布日期: 2023-03-30   18:31   字号:[ ]

    为推动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率先创造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常州市锚定建设新能源之都,高效率推动新能源在“发、储、送、用”环节的融合发展,力促到2025年新能源产业规模超万亿元,资本市场新能源常州板块市直超万亿元;到2035年产业规模在2025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基本形成以龙头项目为引领,技术体系、功能体系、应用体系为支撑的新能源生态系统。

    (一)争创发展新优势,提升产业链实力。聚焦新能源领域核心产业链,推动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鼓励专精特新发展,支持优势企业通过上市、并购重组等方式延伸产业链,打造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和抗风险能力。2023年起,连续三年市级产业投资基金与科创基金安排不少于50%的额度投向新能源产业。到2025年,在新能源领域培育15家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龙头企业,培育60家具有产业链关键节掌控力的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和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质量打造境内外上市公司30家,在国际市场上打响“常州新能源军团”品牌。围绕“强链、补链、延链”环节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加大对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优质项目的招引力度。

    (二)强化发展竞争力,提升创新性势能。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推进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优先支持新能源企业“三站三中心”建设,对新能源企业建立的符合政策条件的新型研发机构,给予前期运营经费支持。到2025年,力争创建2-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100家省级以上“三站三中心”等高水平的企业研发机构。围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品牌化”对生产各环节技术改造,在新能源领域,每年实施投资超3000万的技术改造项目200个以上,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最高12%的设备奖励。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解决行业卡脖子难题,推动创新产品首购首试首用。到2025年,引进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项目150个、高层次人才团队15个,新增发明专利3000件以上。

   (三)打造发展新生态,提升发展应用性。鼓励新能源终端产品制造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创新供应链金融,为上下游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优化绿色制造体系,到2025年建设国家级绿色园区3个以上,省级以上绿色工厂100家,创建3家以上国家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新能源开发利用,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替代建筑常规能源比例达8%。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2023年起原则上新增及更新公务用车全部使用新能源汽车。

   (四)实现发展可持续,提升产业持续性。加大国内外高端储能项目招引力度,鼓励现有公共服务平台机构加大储能领域成果转化和对外服务能力,到2025年储能产业突破500亿元。科学布局智能网联汽车和氢能产业,构建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新增2家以上企业进入国家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名单,建立对动力电池生产销售、使用维修、报废回收等环节全生命周期溯源动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