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资讯中心>市县动态

常州财政以粮食生产与储存保供两手抓,握牢粮食安全主动权

发布日期: 2020-08-21   18:11   字号:[ ]

    仓廪实,天下安。保粮食安全是“六保”任务之一,在“六保”目标中居于基础性、前提性地位,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影响深远。今年以来,常州市财政部门围绕粮食生产、储备、流通、供应等,加大财政投入,抓好粮食生产与储存两大关键,加强应急保供建设,强化粮食安全保障。

    一是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促进高产高效。今年,市财政局统筹投入各级资金7144万元,支持建设4万亩高标准农田及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协调推进土地平整、灌排沟渠、田间道路、农田林网与生态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同时,支持耕地轮作休耕,降低资源利用强度,提升耕地质量;加大水稻田生态补偿,推进适度规模种植。

    二是多方位扶持调动种粮积极性,保障农户收益。投入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耕地地力保护)资金1亿元,通过补贴符合条件的农户,引导农民自觉提升耕地地力,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目标,共涉及农户24.5万户、补贴面积84.13万亩。发放稻谷补贴生产和流通环节资金2975.21万元,补贴面积17.4万亩,涉及农户1242户,推动形成“优粮优价”价格体系,引导种植结构调整,优化粮食供需结构。今年安排1.4亿元用于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充分发挥“保护伞”作用,其中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主粮作物农业保险承保面积预计98.15万亩。

    三是创新储备粮收储轮换机制,打造双赢局面。为实现市级储备粮保障市场供应的功能,创新采用“政府委托,部门监管,定向销售,自负盈亏”的模式,将地方储备粮部分轮换计划与本地有资质、有规模的龙头加工、经营企业合作,既确保政府按期完成储备计划,切实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也缓解了加工经营企业资金运转压力,有力扶持粮食企业的产业化发展。同时,将地方储备粮收储计划重心向主产区前移,在解决种粮大户“卖粮难”矛盾的同时,进一步减少粮食流通环节,降低粮食收储成本。

    四是优化粮食应急供应体系建设,强化风险防范。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常州市积极开展储备粮上年度清算工作,支持保供体系良性运转,确保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管理规范。全方面落实惠企助企政策,保障全市36家粮食加工企业复工稳产,有力满足全市市民粮食需求。积极支持完善市场保供体系,应急加工企业达14家,粮油应急供应网点达106家,确保市场供应出现紧急情况能迅速开仓放粮、保障市民口粮供应。提升应对突发事件和综合性灾害的能力和水平,计划新建粮食和应急物资储备库,总建筑面积超过1.2万平方米,项目建成后将更科学调配储备的品种、规模和结构,提高物资储备效能,确保关键时刻调得出、供得上、保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