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资讯中心>财政要闻

泰兴:财政国库支付改革走新更走心

发布日期: 2020-12-04   11:42   信息来源: 泰兴市财政局 字号:[ ]

       近年来,按照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顶层设计以及省财政厅统一部署,泰兴市财政局以推进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改革为契机,实现集成化、信息化、规范化“三化”同步,探索构建提高财政管理效率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运行新模式,用心推动财政国库支付体系和能力现代化,降低行政成本,防范资金风险,提升工作效能。

    一、由点及面,以集成化打通国库支付“神经末梢”

    秉持“分步实施、分期建设、分类施策”的原则,稳步推进国库支付改革进程。集聚理念抓推进。2016年,泰兴市作为省内首批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改革试点地区,在全省县市中率先实现了财政直接支付、授权支付和预算内资金拨付电子化。针对在省内实施起步较早、可借鉴经验较少的实际,泰兴市财政局本着“摸石探路”的思维,超前谋划改革工作思路和方案,经反复学习和探索研究,最终确定以“提高财政管理效率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工作重点,坚持以“统筹协调、各方协同、循序渐进”为工作原则,明确以“注重操作性、保障安全性、体现合规性”为工作要求,精心制定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的推广实施方案,明确关键时间节点和改革权责分工,保障各参与方工作同步、节奏同频。2019年,泰兴市根据省财政厅和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关于全面实施财政国库业务电子化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将基于原地方横向联网系统办理的财政资金收支等业务,平稳切换至基于电子凭证库的系统办理,同步实现专项资金和社保资金的实拨电子化。2020年,泰兴市继续深化改革推进,调整完善国库业务电子化改革方案,顺利实现非税收缴电子化、非税资金缴库和实拨电子化、预算收入和库存报表信息传输电子化。历时五年改革,全市380家预算单位实现全覆盖,代理银行涵盖15家商业银行的超100个网点,真正让所有财政资金支付驶入了现代化“快速通道”。集聚力量抓成效。为确保改革后各方业务办理标准统一,泰兴市财政局高度重视对预算单位、代理银行的培训指导,为改革工作做好充分的理论、实务和技术准备。协调人民银行和代理银行通过现场培训、实操辅导、一对一指导等多形式和多层级的业务培训,大力培养了解财政政策、熟悉银行业务的专业队伍,提高部门和单位财务人员电子化管理水平。构建财政、人民银行、代理银行、预算单位协调机制,定期交换各自进展情况,会商推进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实行联系人责任制,安排专人负责沟通联络,确保信息准确、快速传达。组建工作联络群,方便财政、人民银行、代理银行、软件公司的业务和技术人员沟通协作,促进全方位、零距离交流,确保各阶段改革顺利完成。集聚要素抓创新。2019年,新政府会计准则制度在行政事业单位全面施行,泰兴市抢抓这一契机,在全省率先建立统一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核算平台。作为国库集中支付的末端媒介,平台与非税收缴管理、财政预算编审、预算执行等信息系统无缝衔接,实现财政资金预算、执行、核算、决算的全过程和全会计周期一体化管理,通过业务数据展现、资金流转控制、运行动态监测三个不同技术和业务维度,切实解决了行政事业单位核算软件不统一、财务信息不透明、会计核算不规范、财务运营成本高、财务监管难等问题,逐步形成了“横向到底、纵向到边”的财政资金监管新体系。

    二、化繁为简,以信息化破解国库支付“数据密码”

    着力解决信息化建设规划不衔接、标准不统一、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推行全生命周期智能化管理,实现海量数据的精准锁定和处理,资金流、决策流与信息流的同步实时运转。让数据“多跑路”。以往办理一笔业务,财政、人民银行、代理银行和预算单位的工作人员需经过手工签章、逐笔打印、取单送单等一系列流程,手续繁琐、消耗大、办事效率低、出错率高。实行支付电子化管理后,取消纸质凭证流转和人工跑单,实现电子校验、系统自动对账,全市累计减少纸质单据超600万张、签章超300万个;各预算单位支付资金的平均时间缩短至10分钟;人民银行和代理银行审核办理资金支付的平均时间节约70%以上,实现了“从跑银行到点鼠标”的改变,让数据多“跑路”,办事人员零“跑腿”。让数据“说上话”。通过实行支付电子化管理,收集汇聚财政内部的“左右数据”、跨层级的“上下数据”、跨系统的“内外数据”,逐步满足人大预算联网监督、扶贫资金动态监管、“两直”资金监测、审计检查、单位会计核算等“大数据”对接需要,实现跨层级、跨系统、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改革实施后,所有财政支付业务统一纳入“电子凭证库”,不再人工签单,由计算机控制,一笔支付业务从提交用款申请到最后清算,需通过不同业务部门不同人员的密钥登陆系统操作并审核,消除人为干预影响,让任何操作都有迹可循,使资金运作更加公开化、透明化、可追溯化。让数据“有智慧”。以数据集中共享为途径,推动财税部门、人民银行和代理银行间的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实现相关数据信息的标准统一、归集汇总和综合利用。通过资金运行监测平台,实时动态获取财政收支数据信息,综合展示人民群众重点关注的民生、教育、卫生、医疗、扶贫等方面的资金支出总体情况,直观掌握全市财政资金运行情况,为后续开展财政大数据运用和价值挖掘、辅助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制定等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推进财政信息化由辅助功能向辅助和决策支持并重转变,实现“用数据管理、用数据监督、用数据决策”的良性循环。

    三、去粗取精,以规范化延伸国库支付“监督触角”

    放大国库支付电子化改革功效,着力消除财政资金监管的“真空地带”,推动由“粗线条”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由“分散式”管理向“统一化”管理转变。打牢资金“标识码”。依托国库支付电子化平台,为中央直达资金直接惠企利民打通“中梗阻”。在收到中央直达资金指标后,在预算指标系统中及时录入并单独下达资金,分别列示资金来源,调整优化预算执行等系统,精准匹配直达资金数据,为资金打上标识,使之贯穿资金分配、拨付、使用等各环节并保持不变。严格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直达资金使用要求,点对点将资金直接支付至最终收款人,同步建立全覆盖、全链条的直达资金监控体系,加强预算指标分配下达、资金支付、惠企利民补贴补助发放情况的监测预警,确保数据真实、账目清晰、流向明确,资金使用全程可控、可追溯。织密资金“一张网”。积极响应政府数字化转型决策部署,一体推进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改革,在全省首次推行“人民银行+商业银行”支付电子化模式,进一步规范乡镇预算单位和银行统一资金支付流程,对支付业务流程的合法性、规范性进行重新审视和梳理,改变原先“人治”的局面,将制度“固化”、操作“优化”到信息系统中,实现“制度”优越性和“科技”先进性的完美结合。当好资金“守门员”。实行国库支付电子化管理后,改变了原有纸质单据逐级签字审批的审核机制。按照定岗定责、流程控制、细化风险、固化节点等基本原则,制定《泰兴市财政局(本级)内部控制制度》,严格财政专户统一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全过程封闭运行,规范缴存和拨付业务,坚决拒绝受理托关系、打招呼、不按规定动用财政资金的行为,确保财政各项资金不被挤占、挪用,尽心尽力当好国库“守门员”。2016年以来,累计拒付不合规支出469笔,金额4139万元,有效发挥了支付电子化管理支持业务审核风险和廉政风险防控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