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资讯中心>图片新闻

知足也知不足,我省财政要为“教科文”高质量发展赋能

发布日期: 2018-05-31   09:30   信息来源: 江苏省财政厅 字号:[ ]

 

 

“江苏科教资源丰富,有167所高校,数量全国第一,但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却落户在了安徽;去年,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排名反超江苏,首次跃居全国第一;为了鼓励科技创新,我省出台了‘科技40条’、‘人才新政26条’、‘知识产权18条’等利好政策,但不少科研人员将精力放在了科研经费的报销上。”新时代,我省财政如何精准施策,为“教科文”高质量发展赋能?5月29日-30日,在徐州召开的江苏省财政教科文工作会议上,省财政厅副厅长赵光的一番话发人深省。赵光表示,新时代,财政教科文工作追求高质量。我省各级财政部门要创新思维,系统性谋划工作,变被动应付为主动作为,既解放思想又守住法治底线。

 

 

教育:站位高,投入只增不减

记者从会上获悉,目前,从规模看,教育支出稳步成为我省公共财政第一大支出。从2015年到2017年,全省财政预算内教科文支出分别为2314亿元、2417亿元和2602亿元,三年累计投入7333亿元,年平均增长8.8%,其中:累计教育支出5569亿元,年平均增长9.6%;科学技术支出1181亿元,年平均增长9.4%;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584亿元,年平均增长0.6%。2018年,各级财政安排教育经费2130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继续稳定保持在18.9%以上。

省财政厅教科文处处长朱忠迎说,江苏将始终坚持把教育作为国家战略性投入予以优先保障和重点投入,保证财政教育投入持续稳定增长。确保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避免财政投入下降。

为增强老百姓的获得感,财政还要不断完善体制机制,着力促进教育公平。赵光表示,各级财政部门要把推动教育公平作为公共财政的保障重点,把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困助学作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攻方向,使财政资源进一步向农村、经济薄弱地区、困难家庭学生倾斜,缩小城乡、区域、校际间教育差距,加快实现更加公平的教育现代化。

科技:创新有活力,发展添动力

我省在改善地方科研基础条件、优化科技创新环境、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以及落实国家科技改革与发展重大政策方面连续两年获得国务院通报表扬。成绩的背后是财政对我省创新驱动发展的全力支持。

朱忠迎说,为落实我省“科技40条”政策,省财政出台了《加快推进产业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省份建设若干政策措施实施意见》。按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强化落实的总体要求,《实施意见》中突出了“一减一增三激发”的特点:

“一减”,就是最大限度减少对创新活动的干预。对能够由各类创新主体作主的事项,尽可能做到少管、不管,以“放”促“管”;

“一增”,就是千方百计增加财政创新投入。从2016年起,省财政三年统筹安排各类资金超过1000亿元,支持“一中心”建设,真正建立起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导向、新动力、新机制,最大限度释放创新创业活力;

“三激发”,即激发企业创新动力、激发科技人员创新热情、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

看到成绩的同时也找到差距,对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排名的逆袭,赵光认为,江苏要借鉴广东等地的经验,财政部门要精准把握政策内涵并落地。财政投入要聚焦重点事项,强化基础性研究的投入,集中支持一批国家实验室、科创中心等重大科技平台,推动前瞻性和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积极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户我省,支持南京市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文化:从登高原到攀高峰,重点项目基金化

从登高原到攀高峰,文化大省江苏如何向文化强省迈进?

为改革财政性资金对竞争性领域的支持方式,变无偿为有偿,变直接投入为间接引导,组建新型投融资平台,省财政不断改革资金扶持方式,出资设立产业基金。目前,江苏已在全国率先设立省级政府艺术基金,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为推动江苏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打下了坚实基础。

“江苏是大运河沿线河道最长,流经城市最多,运河遗产最丰富,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点段最多的省份。”赵光说,大运河是江苏的一张名片,省财政将积极支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通过基金、专项等多种支持方式,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杠杆作用,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文化事业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