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毛细血管”,他们的发展状况决定一个城市经济脉搏的跳动情况。为了助力中小企业渡过资金周转难关,扬州市设立“过桥资金”为企业当“红娘”,目前已经累计贷款54亿元,解决了270家企业的燃眉之急,为中小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三角债”扯断资金链
出口制造业“掌舵人”急白了头
“400万元资金已经转入账户,我们这次的银行贷款问题已经解决!”听到财务人员小张的汇报,我市一家高新出口包装制造企业的掌舵人张宇(化名)感觉堵在胸口的一口气终于吐了出来,还记得一周前接到合作老伙伴的电话,“跟你打个招呼啊,老张,我们公司资金周转上有点困难,本来说10号到账400万元的货款要延迟到下个月10号左右了……”
“听到这句话的一瞬间感觉头皮就炸了,后面说的一句话也没听进去,就只剩‘延迟到账’四个字不断回放。”张宇回想当时的情况,依旧还是觉得惊心动魄,“当时另外一个客户已经告诉我们,原来应该到账的300多万元要延迟三个月,再加上这笔钱不到账,公司的流动资金实际上已经断裂,而这个月17号,我们有一笔400万的银行贷款要还清。”
“感觉一夜头发都白了,就想着最后实在不行就去借高利贷,毕竟银行的贷款逾期,不但会被银行起诉,还会有连锁反应,其他银行看到我的逾期记录,就会联合‘封杀’我们公司,新的贷款放不下来,那公司的危机就真的大了。”张宇介绍。
“后来我的一个好朋友就告诉我,我这种情况可以申请市财政局担保中心的‘过桥资金’,还可以保持银行的信用记录不出问题。”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张宇到了市财政局担保中心,在经过初步交流,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后,担保中心的邹祥雷告诉张宇,企业情况基本申报符合条件,只要企业备齐申请材料,经过集体审议,预计一周资金就可以到位。
中小企业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毛细血管”,他们的发展状况决定一个城市经济脉搏的跳动情况。
在扬州,像张宇这样的企业还有很多,据市财政局担保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从2016年我市开展双创建设工作以来,已经累计贷款54亿元,解决了270家企业的燃眉之急,为中小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开辟绿色通道。
拿掉压垮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过桥资金”使用几乎无一坏账
中小企业在创业之初,对周转资金的需求并不多。然而,中小企业一旦想更上一层楼,就会遇到缺少资金的瓶颈。“一般来说,以年资金周转率8次为计,如果要达到5000万元年销售额,企业大概需要625万元的流动资金。”一位多年从事公司财务工作的陈女士对记者说。
“我们对扬州申请‘过桥资金’的企业情况进行过一个统计,大多数企业都是因为‘三角债’的原因导致的临时性资金困难,只要有一笔应急资金供企业最多使用一个月就可以渡过难关,但此前没有‘过桥资金’时,很多企业会铤而走险去借高利贷,这样导致债务问题出现滚雪球,因借高利贷导致企业破产的案例不在少数。”邹祥雷介绍,我市的“过桥资金”本质是为中小企业提供一个短期融资的低成本的快速渠道。
“‘过桥资金’收费很低,在基准利率上打六折,目前我市应急资金总规模为4亿元,其中单笔额度最高可申请4000万元,就我们实施以来的经验来看,已经可以解决绝大多数企业临时性资金困难。”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拿掉压垮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这是扬州政府的担当,同样,扬州企业也以谦谦君子之德维护着“过桥资金”池的使用准则。
“‘过桥资金’运营这么多年以来,坏账率为零,就是说,没有企业最后跑了,这笔钱不还了;同时,同一企业的借款频率正常为1——2次,也远远低于政策规定的每个企业每年最多可以申请6次应急资金的规定。”邹祥雷笑言。
有此一问:
我市什么样的企业可以申请“过桥资金”?
可能有不少企业要问了,我市什么样的企业可以申请“过桥资金”呢?
记者了解到,我市“过桥资金”的使用对象为全市范围内因短期资金周转困难而难以通过银行转贷的重点工业技改项目企业、规模骨干工业企业、百强企业、高成长型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及其它符合条件的企业。
此外,企业单笔申请应急资金不超过其到期贷款本金的80%,申请企业使用应急资金一般不超过30天,特殊情况下,对部分融资规模大,上缴税收多,吸纳就业广,历史贡献大,且事关区域性,系统性金融稳定的行业龙头企业实行名单制管理,对名单内企业,单笔使用应急资金的额度最大可放宽到8000万元。
邹祥雷整理了桌上的文件,“这是今年前三季度的数据,我们已经发放9亿多‘过桥资金’,帮助了60多家企业渡过难关。”
在扬州,未来这一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救急金”的发放数量还将持续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