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资讯中心>江苏财政

淮安市近几年建设和改造农桥近4000座

发布日期: 2011-01-30   09:59   信息来源: 江苏财政厅 字号:[ ]

  农村桥梁建设季节性强,时间紧,任务重。做好农桥建设工作,必须以管理控制为核心,通过科学规范的管理,严密的程序控制,才能把实事工程抓实抓好。近年来,淮安市立足本地实际,坚持规范运作,不断创新、完善管理机制,全市累计投入农桥建设资金达2.95亿元,建设和改造农村危桥近4000座,20092010两年更是实现了农桥建设当年立项、当年建成、当年发挥效益,努力把“乡间彩虹”工程建设成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和谐工程和亮点工程。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密切了农村干群关系,提升了广大农民的生活环境,有力推动了新农村建设。 

  组织领导到位,是农桥建设的组织保证。市、县两级财政局、水利局领导高度重视,责任明确,层层落实,保证了农桥建设顺利进行。洪泽县财政局、水利局在县政府领导的支持下,分管领导亲自出马,召集相关乡镇开会,协调树木清障、围堰、通行、场地占用等诸多问题和矛盾。淮阴区、清浦区财政局与各乡镇政府了签订农桥建设工作责任状,并出台考核办法,要求每个乡镇明确一名副乡职领导分工负责农桥工作,解决农桥建设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 

  为进一步加快建设进度,实现当年计划、当年完成、当年见效的目标,从2010年,淮安市财政局将农桥建设管理工作列入对各县(区)财政工作的目标考核,执行农桥建设项目市级验收制度和农桥建设管理工作年度单项考评制度。 年度项目建设过程中,市财政、水利部门采取会议布置,现场观摩,经验介绍,督查督办的办法,一着不让地推进全市农桥建设进度和工程质量的再提高。 

  监管措施到位,是农桥建设的制度保证。工程建设中,各县(区)严格按照“统一图纸设计、统一编制预算、统一招标、统一监理、统一竣工验收”的“五统一”要求组织施工,通过专业质量抽检、群众监督、业主监管等管理措施,切实保证农桥质量安全。金湖县逐桥进行质量等级规范评定;盱眙县建立农桥工作“回访制”和“周报制”,楚州区、清浦区通过重点把好“选址定位关、参与主体资质关、地质勘察关、主要材料送检关、隐蔽工程监理关、资金结算关”等六个关口来保证农桥建设质量。同时还创新监管机制,引入纪检巡查制度,区纪委全程参与农桥建设过程,有效保证了工程建设质量。 

  资金落实到位,是农桥建设的后勤保证。一是县级配套全部落实到位。淮阴、清浦等区将农桥配套资金全部列入区级财政预算,不要群众自筹一分钱,确保项目投入。二是全部实行了县级报账制。各县(区)都按照省市要求建立了财政报账的相关制度,并严格审查每一笔支出,确保合理规范。清浦区统一实行施工方带资进场,资金先建后补,县级报账。无变更项目的按承建合同中标价结算,有变更的须承建单位上报,监理认可,经业主认定,监理审核后另行结算。三是实行资金直拨制。对工程建设资金、监理费、设计费等都直接拨付到收款单位,减少中间环节,防止挤占挪用。四是推行评审制。楚州区引入预算、决算评审制度,委托区评审中心对项目预算、决算进行评审,在预算评审的基础上实行招投标,以决算评审价作为最终结算价拨付资金。 

  防范措施到位,是农桥建设的安全保证。安全防范意识普遍增强,相关措施落实到位。洪泽县监理部要求施工方对现场临时用电、机械设备性能、临时防护等有安全隐患的部位进行检查,按规范要求在桥两端悬挂醒目的安全警示牌,并加强工人的安全教育。在施工机械操作时,必须有专人指挥确保安全施工。在每次工地会议和督查巡查时都强调安全施工,切实落实好安全措施。涟水、楚州、洪泽等县(区)将安全责任也全面落实到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在保证工程安全的同时,严格纪律,用制度管人、管权、管事,保证了干部的“安全”。 

  部门配合到位,是农桥建设的技术保证。2008年,市财政局、市水利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桥建设管理工作的通知》,农桥建设管理进入财政、水利共建、共管时代。通过财政、水利细化分工、加强协作,主动性和计划性明显增强,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涟水县财政与水利部门明确分工,密切配合,资金问题财政抓、技术问题水利管,在工程队施工遇到问题时,给予及时的技术指导,对加快农桥建设进度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洪泽县财政和水利两部门既做到分工明确、各有侧重,又做到全程参与,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做好农桥建设工作。盱眙县财政局、水务局紧密配合,认真处理涉桥举报、信访问题,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管理软件到位,是农桥建设项目的系统保证。为不断提升农桥建设的项目管理水平, 2010年,淮安市全面实施农桥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实时跟踪掌握农桥建设项目的合同订立、施工进度、资金收付等管理情况,实现了管理信息市、县共享、部门共享,进一步规范了农桥管理工作,提升管理工作水平。 

  我市农桥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大成效,但在实际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农桥建设规划不够科学,布局不够合理,存在桥路不配套情况;有的设计施工精细度不高,存在采取简单套用统一图纸施工的现象;有的档案资料整理不够全面、规范等。这与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与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还不完全配套,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以完善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