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淮安市楚州区永旺养猪专业合作社的老板侍瑞龙遇到了一件让他十分揪心的事。合作社成立时间不长,可是购进的250多头种母猪却因为难产、蓝耳病等原因接连死亡,仅仅三、四个月的时间就损失了25头,再加上生猪市场的行情又不太好,这对于刚刚经历过一次创业失败的他来说无异于灭顶之灾。然而令他意想不到的是保险公司按照每头1000元的标准迅速将理赔款打到了他的“一折通”卡上,让他减少了损失。加上各级财政给予他的扶贫资金、合作社扶持资金等各项资金支持,把他从创业失败的边缘拉了回来。
在财政部门的扶助下迈过了创业路上的又一道门槛后,侍瑞龙的内心难免心潮澎湃,他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当初参加农业保险时也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反正也出不了几个钱。没想到出了问题不仅真的兑现到位了,而且只要10天左右的时间。政府给了我们农业保险做后盾,我们养殖户创业发展的信心更足了。”“为了支持养殖业保险的开展,我们财政部门可是下了本钱了”,一旁的楚州区财政局农业科的副科长王开阳接过了话茬,“一头能繁母猪的保费是60元,养殖户自己只要负担12元,我们区财政负担18元,省财政补贴30元”。
和侍瑞龙一样享受到农业保险赔偿的还有该区溪河镇大车村八组的农民韩志春。2009年10月,他们家的水稻因为大风发生倒伏,保险公司给予了他每分地30元的理赔。
据统计,作为全省最早开展农业保险的地区之一,经过广泛的宣传发动和先期参保农户的示范效应,楚州区农民参加农业保险的积极性一年高过一年。2009年该区小麦投保率达87.28%,赔付面积19484.38亩,涉及农户5357户,赔付金额561.07万元;水稻投保率达92.56%,赔付面积23337.75亩,涉及农户5143户,赔付金额734.8万元;能繁母猪的承保头数为44660头,已赔付1073头,赔付金额107.3万元。此外,该区还开展了联合收割机和拖拉机的保险。
虽然地处江苏经济欠发达地区,但楚州区所在的淮安市为了支持本地农业经济的发展,通过创新不遗余力地推动农业保险的开展。在2004年底试点之初,就推出了在全国颇有影响、独具特色的“淮安模式”,采取“政策性保险、商业化运作”的联办共保的运营方式,并摸索出了一套“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财政支持、各级宣传发动、引导农户参保、涉农部门服务、保险公司运营”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由地方政府与保险公司按7:3比例共担经营风险。保费收入按7:3的比例分别划入双方管理的风险基金专用账户,发生赔付时,按同比例向受灾农户支付赔款;如果遇大灾,历年积累的风险基金不足以支付赔款时,由双方按7:3的比例分摊补足。如今,随着“淮安模式”的运营越来越成熟,地方政府与保险公司的分担比例已经变成6:4。据介绍,今后政府分担的份额还将进一步下降,农业保险的商业化运营水平将逐步提升。“淮安模式”得到了上级政府和财政部门的认可,2008年初,江苏省政府文件中明确规定,全省农业保险试点全部采取政府与保险公司联办共保的保险模式,并规定了政府与保险公司责任分担比例为6:4。省外的许多地方也借鉴了“淮安模式”,在开展农业保险时采取了联办共保的运营方式。
在明确了基本的运营模式后,为了给受灾农户提供更加快速、优质的理赔服务,使他们迟早恢复生产、生活,楚州区又在理赔的手续上动起了脑筋。成立了由高级农艺师、高级兽医师等农业专家组成的农业保险专家小组,参与保险公司的查勘定损工作,实行“农民申报、村组核报、乡镇初审、县级查勘、市级核查、张榜公示、理赔兑付”的“理赔七步工作法”,保证了理赔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从2009年开始,理赔资金开始实行“一折通”发放,实现了赔付手续的“直通车”,避免了中间环节的截留和跑、冒、滴、漏。
2009年,楚州区开始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尝试以农业保险的保单作为抵押物向银行申请贷款或向担保公司申请担保,进一步延伸农业保险的功能和服务领域。财政杠杆撬动起了农业保险市场,如今,楚州又尝试以农业保险为杠杆,撬动起整个农村金融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