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资讯中心>江苏财政

勾画城乡发展新蓝图  ——苏州财政支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纪实

发布日期: 2010-12-13   08:36   信息来源: 江苏财政厅 字号:[ ]

  近年来,在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苏州市把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作为推进新一轮发展的战略选择,着力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全省城乡统筹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作为省级综合配套改革的试点,当前,苏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改革试点工作深入推进,取得明显成效。

  勾画城乡发展新蓝图

  ——苏州财政支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纪实

  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党的十七大对统筹城乡发展、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提出的新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2008年9月,江苏省委、省政府确定苏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要求苏州率先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等一体化方面取得突破,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近两年来,苏州市各级财政部门紧紧围绕建设城乡一体示范区的目标定位,坚持以富民优先为导向,以科学规划为前提,以制度创新为关键,进一步推动并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取得了丰硕成果。

  改革让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丰硕成果

  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苏州市各级财政部门加快推进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步伐,促进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提高了农业规模经营和组织化水平。落实优质粮油、花卉园艺、特种水产、生态林地为主导的“四个百万亩”农业产业布局规划,相继建成或在建万亩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区14个,千亩以上示范区64个,建成生态观光农业基地150多个,农业规模经营比重达到40%。

  新农村建设成效不断显现。试点以来,该市新建农民集中居住点848个。全市区域供水率达95%,有三分之一的村实施生活污水集中治理,近90%村实现了生活垃圾“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

  富民空间全面拓展。通过“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本化”改革,在全国率先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发证工作,全市农村集体总资产636亿元,村均收入339万元,农民财产投资性收入比重超过30%。“三大合作”加速发展,95%的农户拥有股份。

  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公共事业共建共享。稳步实施城乡社保对接,积极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基本医疗保险转换接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目前全市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6.5%。到2010年10月底,全市新农合参合人口达271.1万,参合率达98.7%,年人均筹资标准达402元,其中各级财政补助比例达80.3%,全市住院医药费用实际补偿比例达48%,县、乡两级政策范围内住院补偿比例达63%,保持全省领先水平。

  体制机制创新步伐加快。把体制机制创新贯穿城乡一体化发展改革试点的各个环节,加快扶持引导村镇规划修编步伐,探索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的导向机制。积极推进城乡就业和社保制度的一体化,构建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增强了现代农业和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的动力机制。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努力形成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运行机制。

  实践让农村经济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

  “农村的工业化不是农村的工厂化,而是农业的工业化。”

  “我们把城镇最好的地段给农民动迁小区,最大的利益给农民,最好的资源服务农民,而且动迁小区规划建设水平要高于一般的商品房开发。”

  苏州坚持典型示范的原则,确定了23个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先导区,先行先试、积累经验,以点带面、逐步推开,有序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如今,这23个先导区在锐意改革、大胆突破中,已呈现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喜人局面。

  更为可喜的是,不仅是先导区,苏州农村的许多先行村、示范村,先行镇、示范镇,都在不断涌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新亮点,苏州农村大地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巨变。

  【关键词】集中居住

  【实践样本】昆山市千灯镇

  “把最好的地段给农民动迁小区,把最大的利益让给农民,用最好的资源服务农民”——

  上万户农民集中居住精致小城

  常言道,家有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对于昆山市千灯镇炎武社区锦景园60岁的金雪英来说,在环境优美、出脚方便、安全温馨的小区有两套房子,就是她的“梧桐树”,她的三个女儿两个出嫁、一个招赘,她把一套140平方米的大户给了上门女婿一家,自己和老伴住90多平方米的房子,全家人其乐融融。金阿姨在社区医务室打扫卫生,每天工作两个小时每月可拿600多元,比较轻松,平时还做手工活赚点外快,日子过得舒心。

  在炎武社区居委会副主任朱为林看来,炎武社区就像一棵“栖了凤凰的梧桐树”,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参观队伍,仅去年就接待了208批次、规模近万人,今年以来已有近150批次前来。这个千灯规模最大的动迁农民集中居住区,已建成美景园、锦景园和良景园3个小区,5576套住宅,总建筑面积83万平方米,四期2728套住宅正在建设中。

  按照“欢乐家园、亲情服务、和谐社区”的定位,炎武社区不断完善配套设施,强化服务管理,社区已建了6条商业街,农贸市场、小学、幼儿园、便民超市、阅览室等一应俱全,730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为居民生活、休闲、娱乐提供了全方位星级服务。每天清晨黄昏,在社区大小广场上活跃着居民打太极拳、跳健身操、扭秧歌、打门球的身影。

  农民集中居住区是加快城乡融合的重要载体。作为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23个先导区之一,千灯镇城镇化率已达70%,目前已有7500多户农户通过“双置换”安置进入农民动迁小区居住,置换出建设用地7000多亩,其中22个村的4860户农户安置到了炎武社区。今后两年,该镇除3个古村落之外的1.18万农户将全部集中进社区居住,城镇化率将达90%以上。“我们把城镇最好的地段给农民动迁小区,把最大的利益给农民,把最好的资源服务农民,而且动迁小区规划建设水平要高于一般的商品房开发。”千灯镇党委书记王金兴认为,动迁农民集中居住区就是一片“梧桐林”,只有做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生活要素辐射、城镇文明传播、公共服务配套等各方面工作,让农民的居住条件和环境不断改善优化,农民才愿意在此安居乐业,幸福生活。

  目前,千灯87平方公里面积正按照现代工业园、现代农业园、商务物流园和镇域建成区的四大布局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在加快动迁的同时,我们今年将进一步加大惠民力度,基本完成社区股份合作社股权量化给农民的工作”,王金兴的这一说法在金雪英那儿得到了印证。金雪英说,她和老伴、婆婆、女儿、女婿以及外孙,每个人都可以领取集体资产量化后带来的收益。

  【关键词】股份合作社

  【实践样本】吴中区木渎镇

  村级合作社和镇级合作总社联手,统一进行项目引进、开发和管理,收益增加后将相应上浮农户的红利。同时,拆迁农户也可自愿投资入股镇级合作总社——

  农民抱团资本运作“两头赚钱”

  石学林是吴中区木渎镇天平村的一位“股东”,家里一共5口人。翻开两本鲜红的股权证可以看到,去年,他在社区资产股份合作社获得4800元红利,在社区物业股份合作社投资10万元,获得1.2万元红利,共获得1.68万元分红。

  今年年初,石学林领到第三本股权证。他原有的280平方米主房和180平方米辅房已全部完成拆迁,分到了小、中、大三个户型、总计270平方米的安置房,同时,将部分拆迁安置款入股镇里的惠民置业股份合作总社,每年还将“旱涝保收”2万元红利。“三本股权证估计今年能分到近4万元红利,空余的安置房还能收租金。”石学林说,像他这样的拆迁户在木渎比比皆是。

  作为苏州城西的中心镇,木渎镇商贸业发达、人流量巨大,20多万外来人口在此居住,使当地形成了以农宅出租为主的规模庞大的“房东经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木渎镇面临着再发展空间受限的困扰,推进“三集中”、尤其是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势在必行。同时,在拆迁中如何保障农民的既得利益?拆迁后,怎样为农民创造新的收入来源?

  2009年,木渎镇组建了由拆迁户自愿入股的镇级惠民置业股份合作总社。根据相关规定,拆迁农户投资入股8万元,合作总社再另外配股,以户为单位获得合作总社股权,每户每年不低于2万元分红。截至目前,全镇动迁户入股总数为1350户,即合作总社农民入股1350股,入股金额为1.08亿元,累计分配红利2600多万元。

  “镇级合作总社与村级合作社既是‘父子关系’,也是‘合作伙伴’”。木渎镇相关负责人陈小兴称,合作总社将整合全镇优质资源,联合村级合作社,统一进行项目引进、开发和管理,收益增加后将相应上浮农户的红利。目前,由镇合作总社与姑苏村合作分社共同合作开发的建材专业市场正在审批过程中。据悉,该项目位于宝带西路,总投资1.4亿元,总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预计三年后投用,可获年租金总收入5000万元。

  陈小兴说,惠民置业合作总社将争取在3到5年内,实施资本运作和跨区域、多元化发展策略,建造三产商业用房30万平方米,年稳定收入突破1亿元,股权型入股农户达到3900户(股),分红收益达7800万元,每股分红收益在2万元的基础上逐步提高。

  【关键词】现代农业

  【实践样本】常熟市海明现代农业发展公司

  从标准化种植生产,到加工包装进超市,以“公司+基地+农户”的蔬菜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不仅提高了农业现代生产水平,还带动了周边农民的增收——

  一个现代蔬菜企业带动1600多户农民

  常熟市海明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从当初承租30亩耕地种蔬菜起家,经过12年的发展,“海明”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拥有生产部、销售部、农产品专卖部、酒店餐饮部的大型超市蔬菜企业。

  “我们现在拥有蔬菜生产面积3000多亩,防虫网设施面积1600亩,喷灌溉应用面积2000亩,钢架大棚设施近千亩。

  ”

  据公司总经理顾海明介绍,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企业还积极带动当地农户实行规模化种植、基地化管理、标准化生产、组织化运作、超市化销售,在常熟尤其是在梅李镇逐步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蔬菜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辐射带动周边1600多户农户,种植面积达到8000亩,2009年,海明公司实现销售6600多万元。

  常熟市海明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梅李镇高效设施农业(蔬菜)示范基地的一个缩影。通过财政资金奖补,目前梅李镇高效设施农业(蔬菜)示范基地,总投资1646万元,总实施面积6200亩,涉及珍北、新丰两个村43个村民小组;整个项目计划分三期实施。项目完成后将主要以种植高效经济作物蔬菜为主,并示范带动全镇2万多亩蔬菜的种植。梅李镇财政所负责人告诉记者,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示范基地已新建泵站2只,完成道路硬化5000多平方米,新砌U形砼砌渠道9000多米;同时新增设了钢架大棚400多只,预计到今年6月底还可增加400只钢架大棚。

  【关键词】社区服务中心

  【实践样本】相城区灵峰村

  这里曾经是偏僻边远的农村,到区里办事要跑个几十公里,如今社区服务中心成了“惠民快车道”——

  村里1500多老人坐在家里领养老金

  日前,3位操四川口音的女性来到相城区北桥街道灵峰村的社区服务中心,要求办理婚育证明,为即将上学的孩子做好准备。按照规定,婚育证明应该由户口所在地出具,灵峰村作为她们的暂时居住地,无权办理;但如果不及时办理,孩子就不能在灵峰正常上学。服务中心的钱叶、谈艳青两位工作人员热情接待,向不了解政策的3位四川妇女详细解释,并指导和协助她们与家乡联系,通过现代通讯传输工具尽快办好了相关手续。

  3位四川妇女感慨地说,比在她们自己的家乡办事要快和省心。

  灵峰村是一个相城区与常熟市接壤的“边远村”,以前,村里的老百姓要批个项目办个社保手续,最近也得赶五六公里路到镇上,有的甚至要跑几十公里路赶到区里,如果手续不全,冤枉路不知要跑多少趟。

  2008年10月,村里建成社区服务中心,4名大学生村官、2名业务人员在服务大厅里一站式提供党员服务、民政服务、计生服务、纠纷调解服务、社会保障服务、社区环境服务、企业服务、残疾人服务和便民服务,把城镇的服务功能延伸到了村里,送到村民家门口。村里的主要干部还在服务中心轮流值班,现场解决村民们的难事、急事。考虑到农村城市化程度越来越高,社区服务中心还成立水电维修服务队,为村民们免费提供服务。

  社区服务中心建成后,村民们办事方便多了。5830多人的灵峰村,享受养老金的村民有1500多人。以前,老人们虽然为每月能领取养老金而高兴,却也为每次领取要往返10多公里路程而心烦。社区服务中心为村民们提供养老金等社会保障服务后,老人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这个发展成果了。后来,灵峰村又对养老金发放进行改革,变村民到社区服务中心领取为村民小组长把养老金送到村民家中。

  【关键词】集体经济

  【实践样本】张家港市永联村

  以前的这个时节,都是在地里热火朝天地割油菜,如今却可以扔下镰刀,轻轻松松地逛世博园了——

  万名村民职工免费游世博

  张家港永联村民陆惠芬愈加感觉到自己的生活无比幸福。5月25日,作为永联万人游世博首发团的成员,把上海世博园逛了个够;随后又作为村民代表上了中央电视台,自己不觉间也成了“永联小镇”的名人。“真是不敢想象,以前的这个时节,都是在地里热火朝天地割油菜,如今却可以扔下镰刀,轻轻松松地逛世博园了。

  ”陆惠芬激动地说。

  据了解,永联村组织万名村民职工游世博活动,总计投入达400多万元,全部由村集体“买单”。“随着村企的发展壮大,村民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

  ”陆惠芬说,“现在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种地,但收入比以前种地时翻几番。 ”

  永联村集体在永钢集团保留的25%的股权,成为了村民们的“摇钱树”:老人享有每人每月500元,其余每人每月150元的补助性收入;每人每年有1000元以上的文明家庭奖奖励收入;困难村民还有惠民基金等。除此之外,还有工资、养老保险、土地流转等。据永联村党委书记、永钢集团董事长吴栋材介绍,“通过对7个村民小组的抽样统计,2009年实际人均收入已超过23000元”。“现在的空余时间多,没事就在家里绣十字绣,晚上到广场跳健身舞,在村文化活动中心还能经常看到名人演出。”入驻公寓楼、成为居民后,陆惠芬与其他村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在永联,虽然生产、生活方式都在朝着现代化的方向改变,但生态、休闲的农村特色始终没变。“农村的工业化不是农村的工厂化,而是农业的工业化。”吴栋材说。永联村里不仅还保留着传统的渔业捕捞队,同时,200亩鲜切花基地、2000亩粮食基地、4000亩苗木基地、500亩农耕文化园的建设,更是成为了当地发展现代农业的典范。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小镇水乡、花园工厂、现代农庄、文明风尚”已经成为了新永联的新标签。

  突破让城乡一体化发展蓝图更加期待

  经过努力,目前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已经跨越起步发展阶段,取得了重大突破,但该市的步伐并没有因此而停滞,快速发展的形势和区域竞争的压力,要求谋求更大突破,描绘更加美丽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蓝图。

  为此,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要力求“五大突破”:

  突破之一,更加注重规划引领,在转变发展方式上求突破。

  苏州将加快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促进城镇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规划、生态建设规划“四规”有机融合,镇村布局规划、村庄规划、农业规划、乡村旅游规划、水系规划等专项规划有机衔接,具体目标是到2012年,镇村工业企业集中度达到80%以上,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度达50%以上。

  突破之二,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在创新体制机制上求突破。  

  把推进农民身份转换作为城乡改革联动的突破口,鼓励引导更多的农民换股、换保、换房进城进镇落户。创新土地使用制度,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现代农业园区农业设施用地政策和村集体留用地政策,进一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接轨步伐。

  突破之三,更加注重产业融合,在经济转型升级上求突破。

  坚持城镇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有机结合,强化“新市镇”理念,高度重视被撤并乡镇镇区的资源整合和配置,注重展示吴文化的深厚底蕴,提升城镇建设和管理水平。坚持农业生产生活生态生物的功能定位,推进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实施“万顷良田”工程,加快建设百万亩现代农业规模化示范区,注重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到2012年基本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

  突破之四,更加注重富民优先,在农民持续增收上求突破。

  积极推进就业创业产业物业并举,鼓励和支持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参与城镇化、工业化和新农村建设,使股份分红成为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的重要途径。到2012年,全市村均收入超4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1.6万元,农民财产性收入比重达到40%以上。

  突破之五,更加注重社区建设,在城乡管理体制上求突破。

  该市将坚持把加强新社区建设,作为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载体,探索建立新型社区管理体制。积极探索“区镇合一”行政管理体制,对有条件的县城镇、中心镇、农业示范区,赋予更多的行政和经济管理权限,增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