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扬州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进而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生态示范市、国家最佳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等殊荣,宜居特色全面彰显,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该市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鲜明导向作用,引导全民、全社会参与建设生态城市的积极尝试。
引导全民参与环境保护,首先就要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该市财政在投入重点上做到“三个优先”:优先投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优先解决百姓身边的环境问题,优先保障环保能力建设。近年来,该市投入20多亿元实施瘦西湖活水、古运河风光带综合整治、城市水环境专项整治;实施“绿杨城郭、生态扬州”工程,新建一批生态型市民广场,新增绿地600万平方米;投入10多亿元,新建9座污水处理厂,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系统及垃圾填埋场、医疗废物处置中心等一大批环境基础设施相继建成;投入财政性资金8000万元,加快实施淮河流域和南水北调东线治污工程。同时该市还在预算内建立污染防治专项资金,逐年增加对污染治理的投入。市财政共投入近千万分三年对市区大气污染源进行整治,市区共淘汰拆除300多台燃煤锅炉,极大地改善了市容市貌和市区大气环境质量;先后投入300多万元购置应急监测车等必备的应急监测设备,投资226万元在水源口上游10公里处新建了长江水源预警站,实时监控长江水质,保障城市居民饮用水源安全;在城区建成5座噪音监测显示屏;投入520万元建成由现场自动监测设备、数据采集传输设备及监控中心等构成的全市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初步形成了环境自动监测体系。通过持续努力,2007年,扬州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全市空气质量良好天数达到322天。
环保是一项公共文明,必须政府引导、全民参与。这是该市财政部门的清醒认识。为此,该市2006年在全国首设政府环境友好奖,每年由财政安排专项奖励基金,对在治污减排、循环经济、环境设施建设、环保宣教等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奖项设立以来,其导向性和鼓励性充分显现,极大地调动了企业污染防治的自觉性和全社会参与环保的积极性。据统计,2006、2007年带动全市对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投入分别达到18.53亿元、22.31亿元。在环境友好奖励取得成效的基础上,该市又通过“以奖代补”方式设立环保引导资金。对编制环境优美乡镇创建规划的每个乡镇支持2万元,推动了53个乡镇单独编制完成了乡镇环保规划,全市创建国家级、省级环境优美乡镇8个、市级20个。每年安排120万元对开展清洁生产、循环经济、ISO14000体系认证、环境友好企业创建取得成效的单位给予奖励。2007年下半年,该市又对市区周边5个污水处理厂的污泥统一集中到港口热电厂进行焚烧发电,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予以奖励。环保引导资金的建立有力推动了生态创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环保吸金项目”的成功实施。同时,该市还设立了国内首家直接面向公众的生态信息交流中心,通过建立环保志愿者组织和环保行风监督队伍,进一步增强了公众参与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观念和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