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公布的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名单中,江苏军团延续着以往的强势表现,在前10席中独占7席,江阴、昆山、张家港、常熟一举囊括了前四强,而江阴更是连续6年在这一评比中独占鳌头。
江阴、昆山、张家港、常熟是苏南经济的典型代表,乍看起来,这四条“小龙”个性鲜明,既有江阴这样依靠自身雄厚功力连续几十年领先全国的传统实力派,也有昆山这样借助外向型经济异军突起的后起之秀;既诞生过豪情万丈的“张家港精神”,也孕育了丝竹清雅的常熟风韵,可谓风格迥异、各领风骚。然而仔细回顾和总结它们的创业史,个性鲜明的“四小龙”共性同样鲜明,那就是它们的成功都源于科学理念的指引,源于对自身的充分认识,源于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勇于进取的精神探求符合地方特点的发展道路。而近年来,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更成为“四小龙”新一轮腾飞的点睛之笔,引领着它们在各自的发展道路上续写着内容不同,但同样精彩的传奇。
江阴 让发展模式越来越科学
“醒得早、看得准、走得快、跑得稳”是江阴人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正是这种先一筹、早一步、快一招的强烈意识使得江阴能够在每一轮大发展、大变革的拐点上抢抓到宝贵的发展机遇。早在改革开放前夕,江阴人就冒着坐牢的危险悄悄办起了社队工业;在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伊始,江阴则迈开了大办乡镇企业的创业之步;当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人们还在为姓社姓资争论不休的时候,江阴则全面实施了乡镇企业的转制,放手发展民营经济;而九十年代后期,当资本市场开放之初,人们对股票的概念还不十分清晰的时候,江阴人就着手促进企业上市,实施资本经营战略,如今,全市共有22家企业通过各种途径陆续上市,在资本市场上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江阴板块”。
进入新世纪,东南沿海地区外资经济风起云涌,而就在此时,江阴又一次别出心裁,打出了依靠科技进步、壮大民族经济的“内道超越”牌。为此,江阴财政可以说是不遗余力,在每年安排1000万元科技三项费用和2000万科技创新资金的基础上,于2007年建立了总额为1个亿的科技风险投资基金;设立总额1亿元的科技“三创”(创新、创业、创意)载体建设投资基金;每年安排2000万,用于支持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自主创新,人才是关键,眼下,江阴正在不断完善一条覆盖自主创新各个人才节点的全方位“链式培训服务体系”。对有贡献的企业家,不奖金钱奖“出国培训”;对党政干部,一改填鸭式教育,推出“新知识、新技能”菜单式自选培训;对高端人才和创业团队,搭建“三创”载体;对一线工人,实行“定单式”培养,并鼓励老板培训员工,像办学校一样办企业。统计表明,目前江阴人才总量已达24.6万,拥有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8家,各类科研机构近200家,数量位居全国同类城市之首。而显然,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也有力地诠释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功能,如今,在财政资金的带动下,江阴全市科研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1.8%以上,有48项产品市场占有率名列国内同行业第一,有86家企业参与国标和行标的制定,专利授权累计3261件,高新技术企业产销占全市工业的比例达34%,江阴在“内道超越”的赛场上正开足马力、加速前进。
昆山 让以人为本越来越彰显
看病难、看病贵是许多地方流行的通病,而在昆山,看病却不仅越来越方便,而且越来越便宜,因为在市、镇财政的支持下,建起了遍布全市、功能齐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同时,对药价实行了补贴,使得60种常用药的价格平均下降了20%,最高达到了50%。在新近落成的枫景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记者看到前来就诊、拿药、保健的患者和抱孩子打预防针的家长络绎不绝,其中,有穿着考究的白领、有一脸纯朴的农民,还有南腔北调的外地打工者,同行的市财政局社保科科长邱俊元对记者说:“这里可以说是昆山社会保障改革的一扇窗口,这两年我们狠抓了全覆盖和一体化,争取让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以同样低廉的成本享受同样优质的社保服务”。
对于邱俊元来说,这两年工作的主题就是“并轨”,2007年,昆山实行了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一体化和城乡医疗救助一体化,2008年,实现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一体化和养老保险的一体化。这样,昆山在社会保障领域就实现了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和有固定工作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全覆盖和一体化。伴随着一体化进程的是保障标准的不断提高,农村养老金的标准由2003年的100??130元/月增长到2008年的190??220元/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由120元/月增长到350元/月,突破了国际贫困线;而在医保领域,不仅对常用药品实行了价格补贴,而且建立了大病基金,以降低重症患者高昂的住院费用,5万元以上部分可结付90%??95%,再辅以医疗救助制度,有效地阻止了城乡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张家港 让发展道路越来越可持续
什么是废物?那是放错了位置的宝贝。眼下,张家港正通过循环经济解读着这句名言。
在补助、贴息、奖励、减免税等一系列真金白银的催化下,如今的张家港已经被打造成“循环经济专业户”,市内的扬子江冶金工业园被列为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园区,该市本身和所辖两个园区和5家企业分别被列入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循环经济的大格局已初具规模。2007年,该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50亿元,增长19%,而能源总消耗比上年增长18.5%,已低于经济增长速度。
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在从财政获得真金白银的同时,也通过变废为宝得到了大笔意外之财。
拿当地的“钢铁龙头”沙钢集团来说,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公司每年获得的综合经济效益占企业总效益的20%以上。2007年,公司通过废物循环利用所发电量占企业总用电量的45.6%;回收利用各类固体废物540多万吨,创造经济价值3.86亿元;各工序产生的工业废水全部回收处理,再供各工序重复利用,重复利用率达96.8%;最令人称奇的是该公司转炉炼钢工序能耗为-13.31公斤标煤/吨钢,原因是生产过程产生的煤气和蒸汽回收发电取代了这一环节发电所需能源。2007年全年累计,公司循环经济创造效益达22.4亿元。
发展循环经济在创造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时,也成为当地经济效益的又一个增长点,使张家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景越来越广阔。
常熟 让人与自然越来越统筹兼顾
“十里青山半入城,万亩碧波涌西门”,这是古人对常熟城市格局的生动描写。常熟市区不仅有山有水,而且地灵人杰,山是周武王的伯父仲雍隐居的虞山,水是姜太公曾经垂钓过的尚湖。也许是受历史传统的影响,常熟人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对自然格外关爱。近年来,该市空气质量优良的天数保持在330天左右,这在同等发达程度的城市中实属难能可贵。
2002年,该市提出建设“生态常熟”口号,计划通过80亿的投资建设一系列重点工程,将常熟打造成一座生态城市。
如今,“生态常熟”的建设已初见成效,总投资2.2亿的亮山工程被誉为其中的点睛之笔。站在虞山脚下,就可以将整个工程的精华部分尽收眼底,亮山增绿新建的草坪、造园添水开挖的人工湖、穿湖而过的七孔桥、点缀四周的水榭城楼与漫山遍野的绿树相互映衬,让常熟市民“不出城能赏山水之景,居闹市尽享自然风光”。每逢节假日,游人如织。
如果说虞山的建设已初具规模,那尚湖的开发才刚刚拉开序幕。在景区管委会,瞿晓峰副主任向记者展示了尚湖景区开发规划的动画片,3??5年后,25平方公里的景区将完成全面的退耕退渔和清淤,代之以湖甸烟雨、生态源等自然生态景观和葭芦飞鸿、西城夕影、吾林枫林等人文景观,清波碧水、荷荡鸟岛和仲雍、姜太公、言子、柳如是等历史文化名人的遗迹水乳交融,令人不胜向往。届时,不仅常熟人有了休闲观光的新去处,附近江浙一带的人们也增添了一处旅游胜地。
“生态常熟”建设在充分发掘当地自然和人文资源魅力同时,也使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有了生动的写照。
有魂 龙才灵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是改革开放以来苏南四小龙一直秉承的理念,正是这样一种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信念不仅催生了苏南大地物质财富的源源涌流,也衍生出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有敢攀登创一流的江阴精神、有白手创业的昆山之路、有敢为人先的张家港精神、也有天人合一的常熟风韵。苏南大地上龙腾虎跃、群雄逐鹿的火热场景把“白猫黑猫论”演绎得淋漓尽致,而四小龙在茁壮成长的同时,灵魂世界也变得越发强健和丰满,指引和激励着它们不断跃上新的台阶。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未来中国的发展描绘了的方向,也让四小龙的灵魂得以再一次地锻造和升华,只有统筹兼顾的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以人为本的发展,才是科学的发展,无论是江阴精神、昆山之路,还是张家港精神、常熟风韵,都被赋予了科学发展的内涵。而如何结合自身实际,把科学发展的理念外化为科学发展的行动、科学发展的成果就又要看“白猫黑猫”如何各显其能了。眼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苏南四小龙正以全新的方式书写着时代赋予的答卷,相信不久的将来,四幅更加异彩纷呈、缤纷灵动的江南画卷将徐徐展现在世人的面前。